将模板传到网站根目录下的:template/
登陆后台是不显示的。有可能是与原来文件名不同的问题:
将下载模板目录下的type_position.html文件名称改为:position_type.html
修改后再登陆后台。按官方说的步骤,点击网站设置-模板-。这时多了一个没有图片预览的模板。点选择就OK啦!
记得修改模板后点击下右上角的“更新缓存”!
ASP是一种网页编程语言,CMS是文章管理系统。一般来说,CMS系统都已经为用户搭建了比较完整的功能体系,如果你要对现成的CMS系统进行升级,可以到相应的官方网站下载全新的CMS系统,之后按里面的方法升级一下数据库就可以了。如果你要改版(即二次开发),那你首先应该比较熟悉这套CMS系统,并且对这套CMS系统的编程语言有一定的基础,当然如果你只是想改变一下CMS的外观,即这套CMS的模板,一方面可以自己做,另一方面可以到官方网站下载现成的模板。如果自己做的话,那么你应该对这套CMS的标签比较熟悉,同时也应当具备一定的网页制作知识:HTML、JavaScript或VBScript、CSS等。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豆瓣8.8分的综艺《欢迎来到蘑菇屋》,重新带火了 “0713”男团——
2007年《快乐男声》13强中的6人在节目中重聚,白天互相吐槽彼此是“过气糊咖”“杀马特鼻祖”“婚庆歌手”,晚上又围坐在一起追忆往昔,对当年的彩铃下载排名倒背如流。
没想到,短短的3期节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0713”男团凭借“回忆杀”再次出圈,观众开始考古2007年的《快乐男声》,如今为他们打造的全新团综也开始投入制作,“过气糊咖”顺利实现了“男团再就业”。
在“0713”男团重新走红的同时,一则2011年“快女”选手演唱《Baby Sister》的视频也迅速走红,这首“姬王云集”的古早歌曲,一天之内便引起近万转发。
事实上,这并不是“快男快女”第一次引起人们的大规模考古。近年来,几乎每一次“快男快女”选手重聚,都能引起观众“爷青回”的感慨——
娱乐圈的过气糊团并不少,却很少有人能保持像“快男快女”一样的友谊,也很少有选秀节目能像它一样,经得起人们的反复“考古”。
梦开始的地方
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
至少我还能够
勇敢地自我欣赏
2005年,一档节目火遍了全国——它就是《超级女声》。
实际上,这档节目在2004年便已小试牛刀,让安又琪、张含韵火遍了大江南北。而2005年,《超级女声》面向全国各地的选手,以“想唱就唱”为主题,展开了“不论年龄、不问地域、不拘外貌”的“无门槛”海选。
由于前一年捧红了张含韵,2005年的《超级女声》,足足吸引了15万人报名参加。全程直播的海选活动,也创下了不少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啧啧称奇的名场面:
在海选过程中,有人自带手机伴奏上台,有人唱到一半转身接电话;有人被评委淘汰后,转身又回到报名点再次参赛;有人被评委批评唱得不好听,还理直气壮地反问一句:“我唱得不好,与我参加比赛有什么关系?”
《超级女声》海选的第二天,就有观众往湖南台打电话投诉:“为什么不把(唱歌)跑调的、长得丑的剪掉?”但节目制作人廖柯认为这是一场真正的全民选秀,自己不能剥夺一个人上电视的权利,“因为她长得难看、五音不全就不让上电视,我不同意”。
四川音乐学院的大三学生李宇春,因为参加全国校园歌手比赛,错过了2004年的《超级女声》报名,等到2005年再去报名现场一看,“好多人,感觉一条街都快被压断了”。
她准备的作品是《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这是她在大二期末考试的表演作品,当时还拿了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李宇春凭这首歌顺利通过海选,最终成为成都唱区的冠军,与张靓颖、何洁并称“成都三宝”进入总决赛。
另一边,周笔畅在广州唱区20进10的比赛中,演唱了一首《解脱》,让全部评委忍不住起立鼓掌,即使是以毒舌闻名的评委柯以敏,也在现场大呼“(周笔畅)救了我们歌坛”。
在海选过程中,柯以敏与选手的互动,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超级女声》策划人之一夏青表示,节目一开始就不打算邀请知名歌星当评委:
“像莱卡(另一档音乐节目)的评委,全是环球的大牌歌手,选手就不敢对评委陈慧琳说‘你说我唱得不好,你来唱试试’,但是在《超级女声》,选手就可以对我们这样说。”
《超级女声》的冠军,完全由观众的短信投票数决定。这意味着,冠军不一定是唱功最好的人,但一定是观众最喜欢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偶像。
这档“人人能参与、人人有决定权”的节目,掀起了2005年夏天的收视热潮——《超级女声》比赛期间的全国收视率一度突破10%,稳居同时段所有节目的首位,决赛当晚甚至创下了800多万条短信的纪录。
《超级女声》几乎覆盖了全国各地、所有年龄层的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湖南卫视每周都会收到数以千计的礼物和来信;决赛当天,一位74岁高龄的夏奶奶还专程搭飞机从上海赶来,在粉丝拉票环节为李宇春加油打气。
2005年8月26日,李宇春以3,528,308票的绝对优势胜出,成为《超级女声》的冠军。
这一年,“超女”一词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评选为年度流行语,李宇春成为《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人物,并被如此评价:“李宇春等‘超女’挑战了中国传统的规范,她们所带来的震撼已经超过了自身,毫无疑问,她们是中国的新偶像。”
第一次当“秀芬”,是因为他们
灯光和花火一起闪亮
也亮不过我的梦想
2005年的《超级女声》,正式打响了选秀元年的口号;2007年,《快乐男声》正式拉开帷幕。这一年,不少人都走上了“青春偶像”和“粉丝打投”的道路。
这一年,湖南常德七中的高二学生王栎鑫,在长沙唱区的“快男”海选中惨遭“二轮游”淘汰,一个人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跑到广州唱区再次报名参赛,最终拿到了评委的直接通关名额,成功晋级50强,当场就激动落泪,成了一个小哭包。
在不少观众眼中,年仅18岁、阳光朝气的王栎鑫,就是“快乐男声”这四个字的最佳代言人。
在广州唱区的第二轮突围赛中,俞灏明和刘洲成进入淘汰PK,本该给他们投票的王栎鑫,因为难以抉择而选择弃权,把投票牌摔在地上后直接离开,这一看起来“意气用事”的举动,却得到了观众的包容和理解——
2007年《快乐男声》的13强名单出炉以后,湖南常德七中校门口就挂出一条大红横幅——“庆祝我校学生王栎鑫成功晋级‘快乐男声’全国总决赛”。比赛期间,除了高三教室,其余年级的晚自习都改成观看《快乐男声》,“老师也很鼓励我们去拉票,说这是在维护学校的荣誉”。
2007年的《快乐男声》,也拿捏住了“粉丝文化”这一条收视密码。
19岁的俞灏明在参加广州唱区的海选时,一开口就说自己是“偶像派”,随后也因为外形帅气而直接通关;在比赛期间,他经常发挥不稳、忘词跑调,但所幸“当时人气比较高”,忠实粉丝自发制作宣传单、满大街拉票,使他顺利晋级。
而《快乐男声》的总决赛,让13强选手共同住在一间“魔法城堡”里,并且上演24小时的“魔法城堡”真人秀,让粉丝得以一睹偶像的日常花絮——同吃同住的珍贵经历,进一步强化了“选秀偶像”的属性,也让“0713”男团结下了宝贵的友谊。
在“快男”西安巡演的过程中,苏醒的父亲的一句话,让所有选手印象深刻:“比赛时,你们是台上的竞争对手;比赛后,你们就是战壕里的兄弟。”
若干年后的一段采访中,“快男”选手陆虎坦言,在自己没钱、转居幕后的时候,是“0713”的兄弟向他伸出了援手,“魏晨在一个信封里偷偷塞满钱,苏醒会拎着一堆吃的找上门;我在北京买的第一套房子,就是跟大家一人借几万,才凑成的首付”。
2009年的《快乐女声》,也进一步玩出了新花样。
进入10强的“快女”选手,如果能在每周的小考中获得第一名,就可以成为《ELLE》杂志的“封面女声”,用时尚资源为比赛加持;在末位选手的两两PK中,还增设了选手互投环节,通过“虐粉”制造话题。
此时的“快男快女”节目,尽管增设了不少花样赛制、充满了各种争议性话题,但依旧把重心放在选手的音乐实力上。
“快女”选手曾轶可,因为才华与唱功不成正比,引发了不同评委的站队:包小柏认为她唱歌走调,扬言“你留我走”;高晓松则觉得她有创作天分,选择力挺。
并且,在比赛结束后,高晓松兑现了诺言,帮助曾轶可出版了第一张专辑,这场沸沸扬扬的“争议可”事件,并没有沦为节目炒作的一个噱头。
彼时的选手们,也都展现出了自己最真实的状态——“快女”选手郁可唯,在4进3的半决赛中遗憾止步,但她在发表离别感言的时候,依旧能对着台下自信地喊出:
“我知道在这个舞台上,很多人都有自己喜欢和支持的选手,但是我是唱得最棒的(那一个)”。
记忆的远方
关于理想我从来没选择放弃
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
2011年的《快乐女声》,是不少95后的共同回忆,但也因为赛制更加复杂、节目外的争议较大、决赛结果出乎意料,成为不少粉丝心中的“意难平”:
夺冠的“人气王”刘忻,在演唱《老男孩》时发挥失误,直接无缘冠亚军;另一热门选手洪辰发挥稳定,却在最终的大众评审投票环节失分。最后,“锅盖头”段林希爆冷夺冠,实现了“草根女孩的逆袭之路”。
另外两家粉丝,不再纠结“黑幕”问题,但随着总决赛的落幕,这一年的“快女”选手也逐渐销声匿迹,成为最糊的一届。
直到近两年,刘忻以主唱身份出现在《乐队的夏天》,李斯丹妮通过《乘风破浪的姐姐》重新翻红,人们才重新回想起2011年的“快女”往事。
由于这一年的“快女”节目超时,国家广电总局通报,叫停湖南卫视2012年举办群众参与的选拔类电视活动。
到了2013年的《快乐男声》,尽管仍有实力派选手出现,大众关注的焦点却开始逐渐偏离音乐本身:
比赛期间,评委陈坤对谢霆锋全程戴着墨镜感到不满,直接将自己的耳机摘下来扔向对方,引发全网热议;而节目最出圈的话题,也是“快男”选手左立的一首《董小姐》与背后的爱情故事,而非选手的唱功本身。
在总决赛中,《快乐男声》又增设了“V神”这一赛制,邀请网络大V来到现场,代表草根群众参与投票,也由此贡献了不少争议性话题:
海清向欧豪单膝下跪,直呼“你是我的神”;杨幂为华晨宇高歌一曲《爱的供养》,并反问评委自己有没有走调。
不过,各种富有争议性的话题,也没能让《快乐男声》再现当年的辉煌:根据CMS机构的统计数据,同期播出的《中国好声音》,平均收视率大幅高于《快乐男声》——随着各个新兴音乐节目的崛起,《快乐男声》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与“快男快女”有关的后续走向,让人们唏嘘不已:
有人坚持音乐梦想,如初代“超女”的前三甲,如今都闯出了自己的音乐事业;有的选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俞灏明在烧伤后第一次复出,就有“0713”的兄弟陪在身旁;有的粉丝依旧支持着自己的偶像,90多岁的夏奶奶,至今仍然支持着李宇春。
当然,更多的人则是在一场盛大的比赛之后渐行渐远,杳无音讯。
其实,人们如今考古“快男快女”,无非在回忆当初那个勇敢站在舞台上的自己(毕竟有几十万男女报过名),或是在怀念那个夏天真情实感地爱上一位偶像、走上烈日街头为选手拉票的自己。
当然,我们也有可能只是单纯在想念那个足够真实、没有修音的全民选秀节目。就像“0713”男团在《欢迎来到蘑菇屋》中所唱的那首歌一样,当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我们就会被拉回那个充满热情的夏天:
曾经的我想唱就唱我最闪亮
这一年夏天有最感动的阳光
你给我梦想,我勇敢往前闯
风吹雨打拍拍肩膀
现在的我想唱就唱我最闪亮,
这一年夏天有最温暖的目光,
记忆的远方,我披戴的荣光,
照进天窗擦亮梦想,
我最闪亮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6日讯(记者 王斌 实习生 申潇轶)1995年,是我国科研界和交通界一个令人振奋的年份。这一年的5月11日,我国第一台单转向架磁悬浮列车在国防科大实验室试车成功,中国人正式圆了自己的磁悬浮列车梦。这一事件,入选当年我国的十大科技新闻。从此以后,我国的磁浮交通运输技术向前迈进一大步,逐渐走在国际前端。
1995年之后,我国的磁悬浮技术开始遍地开花,在研究领域、应用领域都有很大发展。磁悬浮技术逐渐走出实验室,由理论研究转化为一辆辆飞驰的磁悬浮列车,载着国人向“交通强国”的目标奔去。这么多年来,国防科大也一直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带头研究磁悬浮技术,如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早在磁悬浮技术研究初期,国防科大的研究团队就希望能够将磁悬浮技术应用到交通、磁悬浮轴承等多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这其中闪烁着“军民融合”的智慧。这些年来,磁悬浮技术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历程高度契合,科学家们潜心钻研、献身科研、报效祖国的精神,有着改革开放大时代的鲜明烙印。
晚报见证
1995年6月4日,《长沙晚报》刊发长篇通讯《中国磁悬浮》,讲述了1995年5月11日国防科大人通过数年努力研制出的我国第一台单转向架磁悬浮列车并试车成功的新闻,同时讲述了国防科大人艰辛又励志的科研故事与中国磁悬浮交通的“梦想”。
亲历者说
境艰志更坚 尽瘁为磁浮
大大小小的变压器堆满了屋子,几个人蹲在旁边叮叮当当地拆着废旧变压器——这不是在废品回收站,而是1980年国防科大自动控制系实验室发生的真实景象。
“那时候做实验的条件是很不容易的,可不像现在各种设备材料齐全。”国防科大智能科学学院龙志强教授说。1991年大学毕业后,龙志强进入国防科大工作,加入了当时的磁悬浮研究团队,他回忆说:“当时系里做磁悬浮研究的领头人是常文森教授。那个时候研究经费不足,研究材料也没有,大家只能去收废品的地方收废旧变压器,然后拆出里面的铁芯做实验。”
龙志强告诉记者,其实国防科大对于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早在1980年就开始了。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刚起步不久,大家都想为改革开放、为国家科研做点贡献。于是,当时自动控制系的常文森教授便带头开始搞磁悬浮技术研究,这也是我国磁悬浮技术的起点。
早期的实验,不仅实验条件艰苦,实验过程也很枯燥,大多数时候甚至充满了失望和气馁,“万事开头难”。在最初的几个月,研究团队一直在“实验—失败—再实验”的过程中循环往复,终于有一天,一个小铁块悬浮了起来,这给了研究团队很大的鼓舞。但是,从第一个小铁块浮起到研制出第一台单转向架磁悬浮列车系统,总共用了15年时间。
“15年的时间,团队都将精力放在磁悬浮上,如今说来只有一句话,但是15年间同志们的努力和辛苦,又怎么是一句话能概括得了!”龙志强教授感叹道。
记者问及这么多年以来团队有没有考虑过放弃,龙志强教授坚定地摇了摇头:“没有,即使再艰苦,我们都没有考虑过放弃,既然做了就会做到底。”龙志强教授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1985年,常文森教授去日本访问,了解了日本的磁浮列车技术。回国后,在他向国防科工委汇报工作时,钱学森特意从远处坐到常文森身边,认真听取他的汇报,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当时,常文森对钱老郑重表示:“我们一定会研制出中国的磁浮列车。”一诺千金,这个承诺,不仅是对钱老的,更是对人民、对国家的。
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经费不足的原因,磁悬浮的实验一直进行得比较缓慢。但是,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个小进步,一年一年的小进步累积下来,终于在1995年迈出了一大步。
1989年,小型磁悬浮实验样车研制成功。1992年,国家科委将“磁悬浮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列入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有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实验团队的工作顺利了很多。1995年,单转向架磁浮列车系统研制成功,立刻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入选当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这个成果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低速常导磁浮列车的核心技术,为下一步的工程试验奠定了基础。
在研发期间,学校也没有浪费研制成果,将暂时无法应用的试验品投入教学,作为实验器材和课程设计的内容,让学生接触磁悬浮技术,为实验团队培养接班人。
运行安全造价低,众多优点集一身
一块小黑板上画满了图形,国防科大智能科学学院李杰教授正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李杰还担任着北京市中低速磁浮S1线总设计师。谈到磁悬浮,他的眼睛都是亮的。他给记者简单地介绍了磁悬浮,为了帮助记者理解磁悬浮的原理,还不时地在黑板上画一些模型图。
中学物理课本上讲过,一个通了电的线圈,就有一定的磁力,可以将其他的铁块吸上来,断电后,线圈就失去了磁力。如果让通电的带铁芯线圈与普通铁块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需要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与技术来解决。由此,通过电涡流间隙传感器测量车载电磁铁与轨道间隙,用悬浮控制技术来调节电磁铁的电流,实现车辆与轨道之间的无接触运行,这就是中低速磁浮列车的基本原理。
那么,磁悬浮技术有什么优点呢?龙志强告诉记者,由于磁浮列车与轨道的磁力使列车悬浮在空中,列车在行走时不需接触地面,就不存在车轮和轨道接触产生的噪声或振动,没有车轮磨耗,也不会在运行中产生铁粉或橡胶粉尘等空气污染,有利于环保;其次,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大,线路适应性强,在狭窄地域,特别是建筑密集的城市建成区,有较强的线路适应能力。此外,因为列车是被“包”在轨道上运行,所以无脱轨危险,建设施工时也相对安全,采用接触轨供电方式,不会发生断网等故障,运营安全。
做研究像玩闯关游戏,沉迷其中乐此不疲
“其实做研究,枯燥是因为有的地方要重复很多遍,但乐趣也是有很多的,尤其是碰到难题的时候,团队一起铆足劲儿解决难题的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龙志强笑着说,“我觉得我们的团队心态很好,遇见难题不慌,愈战愈勇,非要解决了不可。”
李杰是现在国防科大磁悬浮研究团队的一员,在他身上,就很有龙志强所讲的那种精神。李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防科大读本科,他告诉记者,因为磁悬浮列车在研究初期需要载客进行模拟实验,所以他和同学们常常来做“人肉砝码”,测试样车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这也是他上本科时的一个“乐子”。
毕业后,李杰开始参与磁悬浮列车的研究和制造。他和团队成员从第一辆磁悬浮大样车CMS03开始,通过反复的测试、实验,研究出一个2.0版本,即CMS03A,这个版本的试验车解决了CMS03随机振动和数字控制的问题。之后,团队又制造出CMS04试验车,解决了轨道批量化生产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列车的运行速度。
记者了解到,磁悬浮的轨道比较特殊,要用F形的轨道,制造轨道的工作量大且难,一开始焊接加工每天只能生产十几米轨道,这样的效率是不能满足工程化应用条件的。经过大量的研究之后,改进了生产方式,实现了批量化的生产,向磁悬浮交通的工程化应用迈出了一大步。
“还有一件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事情,大概在2010年,我们在唐山那边的试验车临时出了一点问题,当时我在长沙,和在唐山现场的学生打电话,远程操作勉强让车子运行了起来。”李杰说。后来经过排查,是因为那天下雨,导致轨道上的污水干扰了磁悬浮传感器,让列车无法正常运行。随后,团队用8个月左右的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传感器有了抗污水、锈水的能力。
就这样,像玩闯关游戏一样,一个一个难题攻克下来,一代又一代的样车制造出来,在这些经验的累积中,有了现在的磁悬浮列车。
技术要传承精神更要传承,团队灵魂不能丢
一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团队的团结合作。国防科大磁悬浮团队从当初组建到现在已有30多年历史了。问及在这个团队中,最重要的精神是什么,龙志强不假思索地答:“艰苦奋斗。”
“当年艰苦是因为起步艰难,条件艰难。因为经费缺口大,大家在一间废弃的教室里先铺上10米长的轨道,让样车试着跑几步;安装时,几位老教授用千斤顶把一个数吨重的部件搬到高悬的轨道上。”龙志强说,“团队的氛围真的很重要,我在1989年来国防科大培训,受到团队里老师的很多照顾,我觉得这个团队很温暖,所以1991年毕业时我选择了来这里。”
“现在虽然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技术的升级、列车的改造,这些问题都不容易。现在列车造好了,大家也丝毫不能松懈,这还只是刚开始,磁悬浮的路还有很长。”龙志强说。
以前每次试验,出现一点问题,团队可能要花几年的时间去解决,有的时候,可能一两个月都没有进展。但是,正是团队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大家,让科研人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现在的磁悬浮列车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们国防科大的团队还会继续努力。”李杰说,磁悬浮研究人员将继续秉承“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建立完善我国新一代中、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推动我国磁浮交通系统和装备的完全自主化与产业化作出贡献。
磁悬浮列车及其技术从1980年开始,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一路行驶,它承载的,是科研人员的心血,是人民对便捷出行的期望,是“交通强国”的梦想。
奋进风采
长沙磁浮快线成湖南闪亮“名片”
2015年12月26日,长沙第一辆投入运营的磁浮列车缓缓发车,载着乘客,载着科研人员的努力,载着“交通强国”的梦想出发,开始了在长沙火车南站和黄花机场之间的试运行。2016年5月,长沙磁浮快线正式投入运营。这是中国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铁路,由国防科大等单位共同研发设计。它的安全运行,标志着中国对于磁浮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面掌握,长沙也成为了继上海之后,我国第二个开通磁浮快线的城市。
截至今年5月5日,长沙磁浮列车已开通运行两年。两年来累计开行列车89450列次,列车正点率99.85%,总运营里程168.37万公里,累计发送旅客559.48万人次,为人们出行提供不少便利。
目前,长沙磁浮快线被媒体评价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超级工程”和空铁联运的“超级枢纽”,长沙磁浮快线不仅是湖南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也是我国高端制造的一大亮点。
除了磁浮快线,长沙其他方面的轨道交通也在蓄势中。在市发改委公布的《长沙市2018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中,涉及的轨道交通项目包含有轨电车、BRT快速公交、空中轨道列车等。据悉,万家丽路BRT快速公交预计明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此外,长沙拟建设第二条磁浮线路,构建以金桥国家级交通枢纽为中心的放射式网络结构。
记者重访
在国防科大校园的一栋房子里,还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研究磁悬浮技术时制造和使用的设备。走上一个简易站台,记者看到,十几米长的轨道上停着一辆小型磁悬浮样车,轨道上的斑斑锈迹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年代老一辈技术人员的艰辛付出,样车还是干净的,看得出国防科大人对它的用心保养。
如今,国防科大的磁悬浮技术研究室里装配着先进的研究设备,实验器材也不需要再去拆卸废旧变压器,但科技工作者们依旧不忘初心,坚守着当年的承诺,大力发展磁悬浮事业,将磁悬浮从理论变成现实,褪去磁悬浮的神秘色彩,让磁悬浮走进人们的生活,推进磁悬浮列车的产业化、大众化。
年度大事
5月1日
中国开始推行双休日工作制,即每周5天工作制。
5月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5月26日至3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9月3日
首都各界举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大会。
11月16日
京九铁路提前全线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