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商城小程序的开发价格一般是从几千到几万,具体看自己需要的功能。目前小程序已经开发出商城的模板,可以选择开发商城模板的方式开发小程序的。
第1种是卖模板为主的网络公司。
优点是:价格低,几千块钱到万元之间就能搞定,方便,能够快速上线,微尘小程序就可以实现。
缺点是:修改功能麻烦,这里需要避免低价陷阱,不要到最后才发现模板性的修改功能所花的钱比买模板还贵。而且不是独立的,一个模本卖给很多商家用,模板不是永久使用的,一般每年都要交年费。
第2种是主流的方式,定制开发为主的网络公司。
优点是:独一无二的,专为你的企业或者店面定制的,功能你来定,要求你来定,后期修改BUG方便,改东西也很方便,最重要的是永久使用权!!
缺点是:相对价格比较高!!!定制版的基本费用在上万元到十几万不等!不过贵也有贵的道理吧,毕竟功能做的更全面一点。
最后总结,至于找什么样的小程序开发公司?花多少钱来开发?还是需要看贵公司准备的预算这块!希望对大家有用!
制作一个微信小程序需要花费多少钱?不同的微信小程序制作方式,需要的费用也是不一样的。下面给大家分3种情况具体分析一下:
方法一:自己编程
微信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小程序开发者工具,我们可以在官方平台下载下来并安装。
然后自行在其中自行编写相关的小程序代码,完成微信小程序制作。其中会涉及到小程序账号和域名的绑定、小程序页面布局和逻辑的设计、前后端的数据交互设计等等。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可以寻找一些开源的代码,参考开发。
但如果没有接触过相关技术的话,可能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熟悉基础的代码语言。
这里需要付费的项目有:
1、域名:提供域名注册的有很多注册商,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按年缴费)。
2、服务器:不同的配置会影响小程序打开的速度(关系到用户体验),前期没有多少用户的时候,可以买个配置低一些的,后期有用户数量增加了,可以再进行升级。(价格在几千块左右)
3、微信小程序认证:微信官方收取300元/年的费用。
方法二:定制开发
如果不想麻烦的学习复杂的编程知识,我们也可以委托小程序定制公司进行定制开发。通常我们需要将具体的需求清晰的告知定制团队,让他们提供可行性的方案并落实开发,期间需要我们不断的沟通和配合。这种方式涉及的人力物力比较多,于是我们需要花费的成本会比较高,选择这种微信小程序制作需要做好预算准备。
方法三:使用模板
如果不想学习代码,也不希望花费太多的价钱,那么我们还可以选择使用微信小程序模板的方法。目前市面上有不少拖拽式可视化的微信小程序制作平台,例如这个好用的>>
在线微信小程序制作平台
<这里需要付费的项目有:
1、微信小程序认证官方收费:这是付费小程序需要额外支付的,300元/年,如果没有小程序线上支付的服务,则这项费用为0元。
2、小程序开发制作平台收费:大家说的免费小程序,一种就是来源于这种开发方式,免费小程序模板,免费的开发系统,容量和功能有限,不过可作为开发者试探小程序的运营效果的“先锋队”。例如上面这个平台,只需要付费349元/年就能将基础版小程序带回家。
当然可以啦,可以给对应的服务商详细沟通描述你想制作成什么样的,最好能提供一个你觉着不错的案例,这样会更有帮助
华企商城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开发小程序,华企商城微信小程序开发定制服务平台,收费合理,后期服务也有保证。
小程序对于商家来说,优势又有哪些呢?
首先,小程序是商家推广宣传的一把利器,背靠微信10亿用户,商家只要注册一个小程序,起一个比较好搜索的名字,就可以通过小程序推广,用户通过微信小程序搜索到商家的店铺,实现线上交易。
其次,成本低。以往,只有有实力的企业才有可能去开发一个APP,因为开发成本高,后期还需要维护人员,所以很多企业不开发APP,普通商家就更没有成本去做APP。但小程序将成本降到了只有几百几千元,而且通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自主完成后台资料更新,降低了商家的准入门槛。
当然,小程序对于商家最大的好处就是引流,商家搭建好小程序后可以把小程序码传播到目标客户手里,让更多人通过扫码进入店铺,为商家引流和锁客。
微信小程序对于消费者和商家都带来了好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必将带来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商机将会出现。
,小程序开发我们跟不跟呢,毫无疑问,一定要跟,而且还要跟的有创新,有想法,有个性,能解决用户所需,用户的顾虑就是我们最大的机会
定制微信小程序费用,这就要看预算和需求了:
第一种就是自己开发自己做。如果自己不懂编程,可以招聘程序员来做,程序员的工资1万到万/月不等,一个功稍强的商城至少需要5个人员,时间就看功能的复杂程度了,半年甚至一年多完工都有可能。
第二种就是找技术公司外包。假如自己什么也不懂,自己也没有技术团队,但预算还可以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这种方式,市面上定制开发一般起步5万以上,功能稍微多一点的,十几万的预算很正常,功能简单一点的工期一般要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稍微功能多一点的商城小程序开发周期半年到一年也是很正常的。
第三种就是找一个具有开发微信小程序商城资质的开发公司,购买模板即可。这一个方式是在自己没有开发能力、并且预算不高的情况下,最方便也比较省钱的方式,价格一般几千元。因为我们不需要耗费那么多精力去自己开发,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去养一个开发人员或是开发部门,我们只需要支付开发一个小程序的市场价格即可。
调查动机
前不久,“上外一男生向女生杯中投放异物”一事引发热议。之后警方通报称,男生尹某某承认在女生咖啡杯中投放了半片牛磺酸泡腾片,该泡腾片系从网上购买。
根据相关公司年报,牛磺酸主要应用领域为饮料及保健食品。而有媒体披露,以牛磺酸泡腾片作为关键词在电商平台检索,出现大量“催情神药”“女性专用,无色无味”“保密发货”等宣传广告。一时间,网上购买迷药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网上能不能买到催情药等所谓的迷药?买卖迷药是否构成违法犯罪?针对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展开了调查。
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
本报记者 韩丹东
“真的有用吗?对方喝了真能乖乖听话?”
“肯定有用!相信的话就买。”
“这里面是什么成分?”
“不清楚,保证无色无味无副作用。”
……
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以“成人香水”“成人保健品”等关键词在多个电商平台进行搜索,搜到一些相关商品后与商家的对话。这些商品的展示图片中,写着“让对方乖乖听话,为所欲为”“吸引异性,三秒入怀”等宣传语。有的商家还掩耳盗铃地“提醒”道:“请勿用作非法用途”。
网售各种迷药
号称安全无毒
与电商平台上的网店还有些遮遮掩掩相比,在聊天软件中一些商家则来得更加“直接”。
6月25日,在境外一款聊天软件的一个聊天群中,记者问了句“有没有迷药”?立即有6位“群友”发来私信——“我这有”“保证有效”……随后,记者被其中一位“群友”拉入了一个4万多人的聊天群,“群主”称,他们是“最大迷药销售基地”。
记者浏览该群置顶消息看到,该群主要售卖三种迷药:三唑仑、七氟烷和力水注射液,其中三唑仑分为国产和国外进口。价格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
群主向记者介绍说,国产三唑仑都是仿制的,不溶于水,效果一般,还有副作用,建议磨粉后加入各种饮品中;国外的三唑仑遇水速溶,醒后无记忆、无副作用;七氟烷和力水则是吸入式和注射式麻醉剂和快速镇静剂,想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就三个一套购买。其给记者展示的各种实物产品图片,密密麻麻印着英语、德语、日语等多种外国文字。

“今天客户下单一板辉瑞三唑仑,顺便给大家做一个高清实拍展示。”群里有人发信息称,接着发了一份拍摄客户所购买药丸和一张当天的快递单号的视频,并配文字说明“真现货,真发货,请+V:×××”。
除此之外,群内还有迷药“实战效果展示”——昏迷不醒的几位女性,再配上用药经过的文字叙述。
还有卖家给记者提供了一个国内社交账号,添加为“好友”后,对方给记者发来一个小程序码,扫码后便可进入商城、查看商品分类。在商城里,迷药的种类多达三四十种,“苍蝇粉”“迷幻费洛蒙香水”“狂乱之夜”……各式各样的产品包装和介绍看得人眼花缭乱。
客服告诉记者,这些迷药都没有标价,“标价就会因违规被下架”,扫码进入小程序,看中哪款直接报价就可以,“也可以拍其他商品,我们给你发想要的货”。
该客服向记者保证,这些迷药都会安全到达卖家手上——要么包裹在其他物品中寄出,要么就是有专门合作的快递站点。为了打消记者的疑虑,客服给记者发来几张截图显示,他们已经在同一快递点向外发出110多份迷药,至今平安无事。
迷药或为毒品
一定有副作用
这些是否真是催情药、迷药?是否真如商家宣传的那般“有效”?
安徽省某三甲医院麻醉科医生李士军告诉记者,目前药物中并不存在对人类有效的催情药,根据目前情况看,能够购买到的所谓催情药大多都含有影响新陈代谢的牛磺酸,或是影响中枢神经的咖啡因等,让人产生兴奋的感觉,对性唤起功能并没有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镇静催眠剂和致幻剂是真实存在的,会使人失去正常的行为能力。但像网上介绍的能几秒钟或者瞬间将人迷晕的喷雾迷药、烟雾迷药等不太可能存在。”李士军说。
据了解,网上售卖的迷药,多是GHB(γ-羟基丁酸)类药物。该类药物成分复杂、变种繁多,常见的有三唑仑、氯硝西泮、氟硝西泮等,其中三唑仑是一类精神管制药物,属于刑法规定的毒品范畴;氯硝西泮、氟硝西泮则属于二类精神管制药品,是严格管控的处方药。
一般被麻醉的人,初期会有头晕、四肢无力的表现,随后会逐渐失去知觉。醒来后会有恶心、头晕目眩、口干等症状。或者身体是休眠的,意识是清醒的,即使想制止某种行为,却没有力气反抗。
那么,所谓的“无副作用”是否是真的呢?
“镇静药镇痛药治疗剂量可促进睡眠,容易唤醒;大剂量使用则使人深睡不易唤醒,但吸入麻药需要专用挥发罐,过量使用会导致严重的呼吸抑制。力水中所含主要成分是力月西,学名咪达唑仑,与三唑仑都是镇静药,大剂量可致深睡眠。”李士军说,市场上兜售的迷药和医用麻醉剂有很大区别,都会有一定副作用。
记者调查发现,涉及“牛磺酸”成分且宣传带有性暗示意味的商品目前在电商平台已被下架。而对于这种商家宣传打擦边球的行为,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闫超认为,已涉嫌违法,“至少违反广告法‘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规定,还可能违反食品安全法或药品管理法,更严重者可能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或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罪等犯罪”。
涉迷药案多发
涉嫌多种犯罪
现实生活中,涉迷药违法犯罪的案例时有发生。
6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惩治新型毒品犯罪有关情况并发布指导性案例。其中就有这样一起案例:在长达5年时间里,郭某某趁女友不知情,多次将购买的迷药三唑仑片、含有γ-羟基丁酸成分的药水放入女友的酒水饮料中,致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昏睡等症状。最终,法院以欺骗他人吸毒罪判处郭某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2021年9月,江苏扬州的李先生因怀疑被室友偷偷在食物里放了可疑药丸而报警。警方查实可疑药丸为迷药三唑仑,顺藤摸瓜发现了一个集走私、吸贩毒品等于一体的违法犯罪网络。
闫超说,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指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精神药品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精神药品分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三唑仑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卖方如出卖目录内药品涉嫌贩卖毒品罪,买方有可能涉嫌非法持有毒品罪。”
除了涉嫌毒品犯罪,下迷药的行为应如何界定?
闫超分析说,这需要考量其投放物的具体物质属性、主观动机、目的及所追求的结果。如果行为人想通过投放物伤害或杀死对方则涉嫌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如果想实施强奸或猥亵则涉嫌强奸罪或强制猥亵罪。而如果行为人的投放物不具备商家所宣称的催情、迷幻等功能,但行为人信以为真,进而实施投放行为,同样构成强奸罪或强制猥亵罪的未遂;如果行为人没有犯罪故意,仅仅出于好奇,实施投放行为,追究刑责与否要看是否存在损害后果等。
在一款数字化法律服务系统中,记者以关键词“迷药”进行搜索,自2012年以来共有617份判决书,其中判决结果为强奸罪的有94份。从使用的药品来看,多是网上能够买到的第一二类精神管制药物。从判决书内容来看,除了用于性犯罪,迷药还被用作抢劫、杀人等恶性犯罪,且迷药的副作用严重。
据公开报道,2021年1月,广东男子彭某在观看色情视频后,网购多种安眠药和麻醉类药物,邀请同事小梅吃宵夜喝酒后一同入住宾馆。其间,彭某趁小梅入睡之机,将七氟烷倒在纸巾上放置于小梅鼻下方使其吸入。次日凌晨5时许,彭某发现小梅昏迷不醒,报警谎称小梅醉酒不醒。医护人员到场后证实小梅已死亡。经法医鉴定,被害人小梅符合因七氟烷中毒致急性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而死亡。
切断非法买卖
提升防范意识
在发布相关指导性案例时,最高检第二检察厅一级高级检察官黄卫平介绍说,下迷药有的是为了实施强奸、猥亵、抢劫等犯罪,有的则为寻求刺激,无特定犯罪目的,在以往的一些案件中存在定性不准确、打击不够有力的问题,今后办理此类案件要严格区分麻醉、精神药品用途,除医疗、教学、科研等合法目的以外的,原则上均应当认定为非法用途;准确认定犯罪性质,对滥用麻醉、精神药品犯罪案件从严惩处;严把案件事实证据关;确保罪责刑相适应。
“对于以发生性关系为目的投放麻醉、精神药品,符合强奸罪等严重犯罪构成要件的,要以强奸罪等犯罪进行追诉。”黄卫平说。
为从源头切断这类药品的非法买卖,政法机关一直在加大对使用迷药犯罪的打击力度。
山东省烟台市公安局于2019年捣毁一特大制售迷情药团伙和产业链,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18名。据统计,该团伙客户群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每天的订单量达上百单。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检察院发出检察提示函,建议网信、市场监督、药品监督等部门从药品经营、商品检验检疫、产品质量抽查等方面进行全链条监管,执行更为严格的登记、管理等制度,确保GHB类药品、药品原料流通全程可监控。
针对当下新型毒品不断出现,利用毒品迷奸、猥亵、抢劫他人等案件时有发生的情况,闫超提醒说:“青少年、女性同胞在陌生场合尤其是娱乐场所,面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不要食用对方的烟、酒、饮料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宣传新型毒品的不易识别性及严重危害性,提升群众的防范意识。”
来源: 法治日报
□ 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只需一部手机,30分钟内赚不到200元你退款,宝妈、学生党、未成年人、待业者可用,纯干货,无套路”“不用任何资金,没有任何门槛,只要你购买了这份赚钱秘籍,仅需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实现‘睡后收入’”……当下,在一些电商平台和网站广告链接中,出现了不少“躺赚神器”的宣传。
所谓的“躺赚神器”,其实就是各种类型的“接单”App,用户下载后可以通过领取App上的任务,比如商品砍价、下载其他App帮助任务发布者领取新人福利、小程序注册使用等获得佣金赚钱。某电商平台销售记录显示,有的网上店铺“躺赚神器”的销售量已过万,评论区里“好评如潮”。
那么,是否真有“玩手机就能轻松赚钱”这样的好事呢?为此,《法治日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在多个相关网店记者看到,“躺赚神器”标价都在1元左右,宣传图上都打出了“玩手机就能轻松赚钱,提现秒到账”等类似的广告标语。
为验证说法,记者在其中一家店铺花1.29元购买了一份“赚钱秘籍”。随后客服发来了带有10个“接单软件”的网盘文件链接,并特意强调:“网盘内的下载链接或网址要单独复制用手机自带浏览器打开,如果遇到系统阻拦下载要选择信任该软件。”客服告诉记者,他自己也在做,目前平均每天收入130元左右,如果只用吃饭睡觉的零碎时间,也能“稳稳的几十块钱到手”。
记者打开网盘文件发现,里面是一个个App的下载链接和如何赚钱的介绍。在下载了5个软件后记者发现,其赚钱套路大同小异:“躺赚神器”App里有无数个下载、注册、关注等悬赏任务,完成发布的任务并上传注册成功截图经发布者审核通过后会得到赏金,赏金有大有小,一元到十几元都有,最大的收入来源是下载各种App帮助对方获得大额现金奖励。此外还有助力、砍价、应用试玩、小程序体验等。
乍一看,这些软件似乎和商家宣传的差不多,点点手指就能把钱赚到。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使用过程中记者发现,包括接单软件本身,这些App在正规的手机应用商城都搜索不到,且下载后要想注册使用、领取新人奖励,往往还要求用户必须提供手机号、联系人,甚至身份证照片等隐私信息。
注册有泄露隐私的风险,那轻松赚钱是不是真的?为深入了解,记者在App上接单了20多个“赚钱”任务,结果发现这些任务往往很难完成,想拿到钱更是难上加难。
其中一项获得新人赏金的任务,要求上传注册成功、助力成功的截图,但上传的截图必须与任务发布者要求的一模一样,稍有差别便无法通过。记者截图上传后没有通过,用掉了“新人资格”却没有得到任何奖励。
一项奖励5.62元的任务,要求用户注册并激活某保险App,并号称全过程不产生任何费用,可记者操作到完成任务的最后一步时,却被要求花9.9元购买一份保险才行。
还有一项奖励17.59元的任务,要求用户下载并注册一款游戏进行试玩,试玩中记者又被要求完成游戏中的3个任务。其中一个任务要求用户下载3个不同的软件并进行注册,注册后又要按照其提示完成其他任务……这些任务成了一个“连环套”,记者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总有两三个任务在进行中无法完成,无奈只能作罢。最终钱没赚到,手机里却多了一堆没用的软件。
多位网友告诉记者,即便“赚到了钱”,也根本无法像广告中宣传的那样随时提现。这些“躺赚神器”App大多设置了单次提现数额,比如2元、4元、8元等,同时明确一天只能提现一次,还要完成相关任务才能获取提现资格,提现手续极其繁杂。
在第三方投诉平台,有不少网友反映:发现“躺赚神器”无法像店家承诺的那样带来较大收益后,准备将其删除时才发现,不知不觉间已经用手机下了一大堆无用软件,且一些“流氓软件”很难彻底删除干净,导致手机经常出现卡顿等问题。

在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看来,这些“躺赚神器”以赚钱为噱头,吸引用户实名注册并接单,为其他App创造流量,实际上就是利用用户的赚钱心理,牺牲用户的时间、个人信息隐私的方式为自身攫取远高于用户佣金的利润。“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个人信息收集应限于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同时要求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这些非必要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涉嫌违法。”
任超说,这些“躺赚神器”App中一些任务必须通过指定的第三方链接或程序进行,这些指定链接或软件程序大多无法从正常渠道下载,可能包含木马病毒。跳转或下载软件后,用户个人电子设备可能被恶意修改,个人信息隐私以及财产安全存在巨大风险隐患。
客观而言,哪怕用户真通过“躺赚神器”App顺利提现,获益金额与耗费的大量时间、精力相比,也是得不偿失。
任超认为,“躺赚神器”App通过发布悬赏任务增长流量的商业模式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少监管,加上电商平台自身未设置合理必要的审查机制,造成该类App用各种违法手段侵害用户合法权益。
他提出,电商平台应不断完善风险预防机制,包括合理必要的审核回应机制、风险提示机制和用户反馈评论机制。平台对平台内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负有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等义务,不得在超出必要、合理、正当范围外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平台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的发布内容或资质有缺陷时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否则将与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躺赚神器’存在大量法律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建议采用智慧数字系统,定期考核这些App对用户信息的管理和保障举措,对不合格平台名单进行公示,必要时予以行政指导或下架。公安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以及网信部门等应加强合作,实现多元共治。”任超说。
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网
● 有商家收集一线大牌化妆品的空瓶子,再把这些空瓶子卖给化妆品制造商,制造商根据产品真实度分类,分别制作出1:1定制款、罐装款、全仿款等品类
● 有一些生产商用“假洋牌”糊弄消费者,还有一些生产商直接打乱原品牌商标中的字母顺序作为产品商标,从而“碰瓷大牌”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丹东
□ 实习生 王雪
李琪是北京某高校一名大三学生,在她宿舍的桌子上摆满了一线大牌化妆品:SK-II神仙水、雅诗兰黛小棕瓶、莱珀妮鱼子酱反重力精华、兰蔻菁纯系列化妆品……这些“宝贝”都是她在某直播间抢购来的“撤柜”产品,价格比原价的一折还要低。
“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李琪说。
近年来,包含“撤柜”“剪标”“尾单”“原单”等标识的商品充斥传统电商平台和直播平台,部分消费者对于购买这些商品乐此不疲。
但《法治日报》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商品大多是商家打着噱头售卖的高仿货,商标和包装几乎一样,价格低廉。除此以外,还有的商家通过洋包装进行虚假宣传,或者打乱商标中的字母顺序“碰瓷大牌”。
以原单尾单为口号
实则售卖仿制产品
赵欢目前在北京工作,她在关注某短视频直播平台一高端女装直播间后,用了不到15分钟时间就买了“香奈儿”“MaxMara”等牌子的3件衣服,花了不到500元。可是等她收到货后,才发现自己“被坑”了。
“一件外套掉色,一条裤子没穿两天就起球了,真是便宜没好货。”赵欢吐槽说,“没忍住诱惑,主播一直在强调是大牌剪标款。”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短视频直播平台将“一折售卖香奶奶”“大牌工厂直销”等作为宣传口号的直播间比比皆是。例如,某直播间一款官网售价1260元的“绿水鬼”女表秒杀价只需20元。此外,在一些传统电商平台,也存在众多售卖“剪标”“原单”商品的店铺,价格低廉。例如,海澜之家官网售价1799元的大衣,在某店铺以“剪标”的形式只售199元。
有业内人士称,“剪标款”“原单”确实存在,有些品牌会找代工厂生产产品,并签订相关协议不准许将本产品以其他渠道售卖,但总会有一些瑕疵品或者多出原定需求数量的产品,工厂为了清理库存便会以“剪标”的形式卖出。
不过,这些“剪标”“原单”商品很难被买到,“专柜同款”“代工厂直销”“原单进口”这些词的背后往往代表的是“高仿”“A货”,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
2020年8月,江苏省常熟市市场管理局揭露直播间“超低价”售卖奢侈品的问题,主播会将镜头对准假冒的兰蔻、阿玛尼等商标,表示是“大牌正品,支持验货”,但执法人员在商家进货记录里发现,安德玛、adidas、NIKE、PUMA等品牌商品进价仅15元。
“低买高卖”、以“尾单”“原单”为噱头、使用假商标、谎称代工厂直销是一些直播间售卖伪奢侈品的常见做法。
从事外贸生意的Ady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国际大牌大多不会让一个代工厂生产出完整的商品,而是把零部件分散在各个工厂生产。并且,我国根本没有香奈儿、古驰、路易威登这些一线大牌的代工厂。”
对此,北京己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克峰说,商家售卖谎称“原单”“撤柜”实为高仿的产品,违反了我国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赵克峰具体分析,一方面,商家以“原单”“尾单”等作为宣传口号,势必会在产品宣传上使用“真大牌”的商标标志,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此种行为系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项规定的“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构成商标侵权,应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另一方面,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将伪大牌宣传为真大牌售卖,显然构成虚假宣传,应当由监督监察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若销售金额较大,商家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赵克峰说。
撤柜商品混淆视听
罐装定制真假难辨
在某直播平台,《法治日报》记者进入名为“猪猪爱美妆”的直播间,主播正在介绍一款“撤柜”莱珀妮鱼子酱反重力精华:“这款精华是贵妇级产品,上海某商场‘撤柜’货,我通过‘柜姐’弄来一些,先到先得,原价4000多元,现在只需要400元,保证正品,支持验货。”
《法治日报》记者观看半个小时后发现,该直播间售卖的基本是一线大牌化妆品,如兰蔻粉水、雅诗兰黛系列产品、海蓝之谜套装等,但售价远远低于官方价格,一支阿玛尼400唇釉售价仅55元。
同样做彩妆直播的白宇(化名)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凡是在直播间说这款产品是‘撤柜’的,而且数量很多,基本都是假的。他们的直播基本上没有录播,就怕买家看回放挑毛病。”
据了解,不少店铺直播间声称进货渠道是走“柜姐”,“柜姐”顾名思义就是专柜的售货员。有业内人士介绍,“柜姐”是能够拿到一些货,但数量也不多,从“柜姐”那里拿到的商品有这几类:一是试用装,基本上品相不好;二是老板“撤柜”品,一般是要过期的或者包装有一定瑕疵的;三是商品小样,但数量不多。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声称是“撤柜”的商品实则是打着大牌旗号的假货,有罐装品、1:1定制款、全仿品等品类。
花花(化名)现在是小有名气的美妆博主,她上大学期间就在某电商平台上买过“撤柜”护肤品,对方说瓶口有磨损,里面是真货,但等她收到货后拿到专柜一比对发现——瓶子确实是真的,但里面的东西是假的。
据花花介绍,目前所谓的“撤柜”“免税”商品基本是二级、三级代理商从河南、广州、辽宁营口、广西河池等地方拿的货,广州仓库货宣传照一般是以蓝色窗帘为背景,辽宁营口仓库货宣传照一般是以水泥墙面为背景,广西河池仓库货宣传照一般是以银色或红色背景布为背景。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有商家收集一线大牌化妆品的空瓶子,再把这些空瓶子卖给化妆品制造商,制造商根据产品真实度分类,分别制作出1:1定制款、罐装款、全仿款等品类。
有业内人士介绍,1:1定制款的外观、产品成分都是按照真的来定制的,罐装款基本都是真瓶放仿品,这些仿品就是某些成分含量低,全仿款就是把原来的产品用其他成分替代,对皮肤的伤害性有待检测,进货价格是越真越贵。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分析,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销售金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如果生产的产品是伪劣产品,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两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两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两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两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两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郑宁说。
借洋包装虚假宣传
使用近似商标碰瓷
此外,有一些生产商用“假洋牌”糊弄消费者,还有一些生产商直接打乱原品牌商标中的字母顺序作为产品商标,从而“碰瓷大牌”。
王彤长期在直播间购买商品,她发现很多直播间拿着假货“碰瓷大牌”,主要表现为“乱码商标”,有的直播间声称卖的是ck包,小ck商标是Calvin Klein,但收到后发现字母顺序错位,有的是Calvin Klien,有的是Clavin Klein。
王彤曾在某直播间花49元购买了一个“小ck”包,这个包乍一看是真的,外观好看,皮质不错,但仔细一看商标的英文字母是乱码的。
赵克峰分析称,厂家的这种行为,一方面属于擅自使用商标权人的注册商标,侵犯他人注册商标权的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另一方面,厂家擅自使用与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包装、装潢相同或近似的标志,使消费者误认为其与大牌正品存在特定联系,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有业内人士介绍,当下靠名字做“伪洋牌”是初级玩法,高级玩家的做法是从商标、产地到商品全部“洋化”,但这些商品的质量和服务与“高级感”并不匹配。
赵克峰指出,这些“高级包装法”有虚假宣传的嫌疑。产地作为商品信息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判断依据,厂家和商家对产地进行“洋化”宣传也是看中了这一点。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法院也将虚假的产地宣传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如很多“丹麦蓝罐曲奇”原产地都不是在丹麦,法院在相关判决中认定宣传生产地为丹麦系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此外,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也明确规定,广告若对商品的产地进行了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描述,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属于虚假广告。
健全完善法律法规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那么,究竟该如何治理这些乱象?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文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正志建议:首先,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其次,借助技术手段对交易各阶段进行监控,在网络交易流程中加入知识产权审查程序,采取审核卖家真实身份信息、交纳保证金、提高进入门槛、追究售假责任等措施,对权利人的投诉建立处理反馈机制,做到网上商品交易可查、可控、可问责,及时发现并制止销售侵权商品的非法交易行为,网络交易平台应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最后,提高消费者对于维护法律的权利与义务的认识。
“从权利上来讲,消费者应当具备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消费权益的法律意识,当发现假冒伪劣产品损害了自身权益时,应当拿起法律武器。从义务上来讲,实施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厂家,其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是基于消费者的不同购买动机和品牌消费偏好,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假冒伪劣名牌产品存在强烈的消费欲望。因此,消费者有杜绝购买假冒伪劣产品的义务。”王正志说。
在赵克峰看来,监管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三方主体需要通力合作。“消费者要擦亮眼睛,与其相信伪大牌,不如相信真国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进行诚信经营、公平交易。相关部门还应当及时对市场上的伪大牌进行筛查与监管,加大对虚假宣传行为的打击力度。”

来源: 法治日报——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