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15-1135
丹东定制小程序哪家好点(小程序哪家公司定制)

丹东定制小程序哪家好点(小程序哪家公司定制)

发表日期:2022-11-01 16:38:21   作者来源:众诚企业建站   浏览:118


小程序制作平台哪个好?

有赞小程序
可制作、一键授权、无需开发,帮商家对接微信小程序。具有微商城小程序、零售小程序、餐饮小程序、美业小程序,全线产品提供全方位支持。
有赞功能强大,主打店铺装修功能,灵活搭建店铺。丰富的营销功能助力推广获客和分享裂变。系统化数据分析,辅助经营决策。多样会员玩法,提高粉丝复购率,在客户留存方面,也有专有的渠道互动唤醒沉睡用户,提升粉丝黏性。
有赞是一个实用性的
作工具,以微商城为主,行业针对性较强。是一个专业的微商城平台、开店工具,整合资源、深度挖掘方面非常好,可以向商户提供比较完整的移动电商解决方案。有赞的行业针对性较强,内容制作时间和价格较高,模板设计缺少一些个性化。
有赞于2012年11月27日在杭州贝塔咖啡馆孵化成立。是一家主要从事零售科技SaaS服务的企业,帮助商家进行网上开店、社交营销、提高留存复购,拓展全渠道新零售业务。



定制开发小程序哪家好?

选择小程序开发公司不能盲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考察公司的小程序项目,这也是最基本的。亲身去体验一下这个小程序后台操作好用不好用,系统稳定不稳定等等。
看小程序的功能是否丰富多样,要知道做小程序是第一步,后面利用各种活动推广去发展你的用户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个小程序的营销功能决定了你以后推广的力度。
小程序装修是否支持自定义装修,有些小程序装修风格比较单一,只能按照模板装修,相对于自定义拖拽式装修就单调很多。
产品是否成熟稳定,有没有经过市场检验,是否在持续升级中。小程序要不断更新才可以使用到最新最好的功能。
售后服务是否跟得上,后面肯定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技术售后支持,如果服务跟不上只会耽误你们的工作进程。所以售后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深圳小程序定制开发公司经验有实力是哪家?

做小程序有实力的公司不少,但主要还是要看公司的经营模式,有些是做产品型的,他们收费就高,而且不一定能赶上开发节奏,如果专业定制,有更多的不同程序的开发经验,更成熟,选择的时候选择定制类公司比较好。



小程序要怎么定制?

定制需要麻烦专业的团队去开发需要高昂的费用和时间的,而且还不一定实用,建议你去点点客小程序看看,不仅全行业覆盖小程序还免费



转型电商直播平台选哪个比较好?

电商直播目前很多平台都在做但是目前规模最大的还是淘宝直播,选择淘宝直播最 好选择一家直播机构来运营,纳斯机构可以的



沈阳皮肤专科哪家医院好?请问沈阳地区治疗牛皮癣的医院哪家好?

你好,你要是治牛皮癣的话,我觉得就去长和医院,长和医院是专门治疗牛皮癣的医院,治疗牛皮癣权威性很高。
 



网友:丹东定制小程序哪家好点

弹窗广告关不掉退不出捆绑下载安装易卸载难

你的手机App里暗藏多少“牛皮癣”?

● 手机App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随之出现的开屏弹窗广告、强制下载注册以及诱导分享等问题也给用户带来了困扰

● 整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互联网广告相关的多项规范性文件已经发布,但有些手机App呈现出“问题频出-监管治理-安全平稳-再次复现”等特征,手机App广告乱象仍然需要深入治理

● 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健全信用记录监管机制,鼓励公民投诉举报维权;企业要履职尽责,为用户提供安全的App使用环境

打开一些手机App,便会遭遇弹窗广告,想关闭却找不到按钮,有些弹窗点击查看后,却跳转到了广告页面;在某款游戏短视频App上浏览视频,不小心点击广告页面后竟被下载了多个游戏App;注册某影视App,如果没有充值会员,刷剧时总会弹出要求分享的页面……

手机App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随之出现的开屏弹窗广告、强制下载注册以及诱导分享等问题也给用户带来了困扰。

而工信部近日发布的“优化App开屏弹窗信息展示方式”通知,让很多用户看到了希望。通知要求,互联网企业应在其App开屏信息和弹窗信息窗口设置明显、有效的关闭按钮,且不得使用整屏图片、视频等作为跳转链接,诱导用户点击或易造成用户误点击。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治理App广告乱象,需要从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加强行政执法等方面发力,加大整治力度。

弹窗广告无处不在

频繁弹出难以关闭

在某款网络小说App上阅读时,小说每更新一次,就要被强制看一次广告,这让江苏南京市民王先生不胜其烦。“看完一本小说,要看不计其数的广告。”王先生吐槽说,他理解软件运营商的不容易,但频繁弹出的广告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

据王先生介绍,一些视频App,即使用户开通了会员,依然会弹出各种五花八门的广告,如前情提要广告、暂停页面广告、片尾广告、弹窗广告、跑马灯广告等。

“有些弹窗广告很烦人,影视剧情还在继续,左下角或右下角却开始滚动弹窗广告。以前的广告是一行字,还可以忍受;现在变成一张不算小的图片,停留时间也不短,挡住了部分影视画面,影响观看体验。”王先生说。

王先生的使用经历并非个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查数据显示,在对600款手机App广告行为进行分析测试后,发现有58%会弹出广告,其中69.7%没有关闭键。

记者近日体验多款App也发现,许多App启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全屏广告,一般持续时间为5秒至十几秒不等,有些广告设置了跳过或关闭键,而有些则没有,用户只能被动观看。

此外,一些App的广告页面关闭键或跳过键很小,极易误点,不小心点到就会跳转至广告页面,而广告页面里的返回键设置同样较小,极难发现。记者尝试关闭多款App的弹窗广告,一般要花3秒至10秒,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据江苏省消保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徐悦介绍,江苏省消保委今年线上调查发现,有46%的消费者反映网络弹窗对日常使用或者工作的影响程度很大,极为反感。弹窗广告内容存在低俗色情、虚假宣传药品及疗效问题,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成为网民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

“不可关闭的弹窗广告违反了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法律法规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需要加以治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郑宁说。

强制下载暗含套路

捆绑安装心机重重

除了弹窗广告,强制下载也是App屡遭诟病的乱象之一。

记者调查发现,强制下载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交、购物、理财软件以及一些功能性应用程序中。

以某知名社交App为例,当用户使用该App查看Word等文件时,如果手机中没有下载其指定的浏览器,那么用户只能查看文档内容,不能在该页面对文档内容进行修改或放大字体查看。如果要使用修改编辑功能,则需下载该App指定的浏览器或者使用其他应用。

同样在这款App中,用户如果想要查看压缩包中的内容,系统就会自动跳转到一个页面,建议使用其指定的浏览器解压此文件。页面下方是一个“安装该浏览器解压”的选项。如果要使用“其他方式打开”,则需找到隐藏在“安装该浏览器解压”选项下面的一个灰色选项。

存在强制下载问题的还有一些购物App。

记者在某知名购物App中发现,如果要使用该App自带的“白条”支付功能,那么在还款时系统会“强烈推荐”用户下载其旗下的一款金融App。

如果用户觉得每次都要自己操作还款太麻烦,想设置自动还款,那么“白条”界面也会弹出一个窗口,上面注明开通此功能需要下载其旗下某款金融App,窗口下面则是醒目的“去下载”按钮。在此按钮下方,是一行灰色的小号字,写着“我要留下”。记者点击“我要留下”选项后,却发现自动还款功能其实是可以开通的。

有用户提出质疑:“既然不下载旗下金融App也可以开通自动还款,那为什么这款购物App在一开始还要告诉用户‘需要’下载呢?”

此外,记者发现,如果在这款购物App卖出二手产品,用户收到的款项会被打入其“小金库”,而要想从“小金库”里提现,也需要下载旗下金融App。

家住天津市和平区的李先生热衷于打游戏,平时会刷一些游戏类短视频App。他发现,这些App经常会弹出一些广告,如果不小心点击,不仅会自动下载一些软件,而且还自动安装。“有时候刷了一晚上短视频,第二天发现手机上多了两个游戏App,想卸载还卸不干净,很烦人。”李先生无奈地说。

实际上,早在2016年,工信部就出台了《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未经明示且经用户同意,不得实施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开启应用软件、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等侵害用户合法权益或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

在郑宁看来,下载、卸载App是用户的权利,应用软件运营商应当尊重用户的意愿,强制下载、强制卸载都是违法的。“一些App运营商盲目追逐经济利益,采取侵害用户权利的方式,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诱导分享套路满满

诸多用户不胜其烦

“许久没联系的朋友突然找我,该不会让我帮忙砍价吧?”

一些App诱导分享让诸多用户很是心烦,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叶先生就饱受这类信息侵扰。

原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叶先生的手机铃声就会频繁响起。由于担心错过重要信息,不及时回复也显得不礼貌,他每次都会及时查看,可发现一些信息是好久不联系的同学发来的砍价或者分享某款App的链接。

“诱导分享这种套路不仅让分享的人很烦,我们这种被动接收分享信息的人更烦。我如果帮点了,下次还找我咋办?我不点是不是又不太礼貌?”叶先生说。

根据叶先生提供的线索,记者也下载了这款App,发现里面处处是诱导用户分享的套路,包括集齐多少人砍价免费得产品、邀请新人激活大额红包等。

在某影视App上,记者发现,如果只注册了用户,没有充值会员,用户在观看视频时,总会弹出要求分享的页面,一般在观看十几分钟或一半的时候出现,如果不分享则跳出视频界面,不能继续观看。即使重新打开,在相同分钟数时,也仍然会弹出分享界面,而且不能关闭,必须分享才能继续观看。

一些游戏App上同样充斥着各种诱导分享的内容,比如分享可以领取每日礼包、分享可以获得金币等。

对于这类现象,贵州新瑞林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旭梦直言,诱导分享或强制分享违背了用户的真实意愿,涉嫌侵害用户的自主选择权。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营造安全使用环境

针对用户反映强烈、投诉较多的这些App违规行为,相关部门一直在行动。

2020年10月,国家网信办针对手机App弹窗广告乱象,出台了首批专项整治名单。

今年7月,工信部在持续开展的手机App专项整治行动中,就App开屏信息页面中存在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欺骗误导用户跳转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

近日,工信部又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要求优化App开屏弹窗信息展示方式,互联网企业应在其App开屏信息和弹窗信息窗口设置明显、有效的关闭按钮,按钮大小、位置、颜色应易于操作辨认,让用户“找得到,关得了”。App开屏信息窗口不得使用整屏图片、视频等作为跳转链接,诱导用户点击或易造成用户误点击,给用户带来不便。

受访专家指出,整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互联网广告相关的多项规范性文件已经发布,但有些手机App呈现出“问题频出-监管治理-安全平稳-再次复现”等特征,手机App广告乱象仍然需要深入治理。他们一致建议,从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加强行政执法等方面发力,不断加大对App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

“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以来,很多App运营商都及时修改了用户协议,以符合法律规范,这说明立法立标对此类现象立竿见影的规制作用。针对App违规行为,还需进一步修改细化管理措施,制定针对各类App问题的个性化定制监管方案,用法律法规约束、规范App运营商发布广告、应用数据的经营行为。”徐悦说。

郑宁则建议,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健全信用记录监管机制,鼓励公民投诉举报维权;企业要履职尽责,为用户提供安全的App使用环境,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记者 韩丹东 见习记者 张守坤 实习生 王意天)

来源:法治日报

调查动机

每到搬家、换季等时节,不少居民家中就会淘汰一批不穿的旧衣服。对于许多想要“断舍离”的居民来说,这些压箱底的旧衣服留着占用空间,直接扔了又有些浪费。于是,旧衣线下回收站点和线上回收平台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旧衣能再利用自然是件好事。可人们也不禁会问:旧衣回收后到底去了哪里?那些宣称慈善、捐赠的回收真能把旧衣送到需要的人手上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前几天,天津市和平区居民王女士从家里收拾出一大包旧衣服,有十几斤重,拎到楼下投进了小区的旧衣回收箱。

“很多旧衣服实际上也不怎么旧,扔掉了可惜,还可能污染环境,如果能处理后再利用,送给有需要的人,也是一件好事。”王女士说,她近3年来至少向小区的旧衣回收箱投放了上百斤旧衣。

而看着旧衣回收箱上“捐赠”“慈善”等字样,她一直有个疑问:这些旧衣真能得到妥善处理,送到真正需要它的人手上吗?

各地设旧衣回收箱

有人仿冒慈善组织

据公开报道,2014年前后,各式各样的旧衣回收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地居民小区里。2019年,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废纺织综合利用联盟专委会曾统计,在山东一共有2.3万多个废旧衣物回收箱,废纺专委会成员企业每年能回收废旧衣物30万吨。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天津两地大大小小30多个小区,并采访江苏、安徽、浙江等多地居民了解到,在城市里,几乎每个小区都能见到旧衣回收箱,有的小区一处就并排摆放了4个旧衣回收箱。这些旧衣回收箱,除了少部分是旧衣回收App的线下回收点,大多数箱体上印着“××慈善协会”“捐赠”“××回收项目”“民政部备案号”等字样。

那么,不少印有“××慈善协会”“捐赠”字样的旧衣回收箱都是慈善组织设立的吗?

记者咨询天津市民政局得知,摆放在小区内的旧衣回收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慈善组织设立,属于公开募捐,这种行为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同时应当在箱体的显著位置印上组织名称、募捐资格的证书、联系方式等,同时还要在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以下简称慈善中国平台)进行公示;另一种是个人或企业对旧衣物回收处理,这是以商业方式进行垃圾分类、有偿回收旧衣物的形式,但投放的箱体不是募捐箱,也不在公开募捐范围内。

该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是否属于慈善行为很好辨认,箱体上有“环保”“再生利用”等字样的是商业行为,箱体上有“慈善”“爱心”“公益”等字样的则属于慈善行为。

据了解,目前天津市以慈善名义开展的旧衣回收项目只有两个。但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箱体上涉及的慈善项目名称至少有5种,仅有之前工作人员提到的旧衣回收项目按照有关规定标明了投放单位、监督单位的名称和电话,其他回收箱上的信息仅有项目名称和联系方式,有些连回收去向也未标明。

记者尝试拨通这些箱体上留下的联系电话,9个电话中有2个关机、3个空号、3个一直无人接听,唯一一个打通的,对方表示自己不清楚什么旧衣回收,只负责安装这些箱子,有需要可以联系。

其中一些回收箱印有“衣衣不舍”公益环保项目。记者登录慈善中国平台发现,该项目的发起组织为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同时募捐进展情况上写着“该项目没有在任何平台及线下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经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与项目合作方沟通后,停止合作该项目”。

天津市蓟州区的孟超从事旧物回收工作5年,包括旧衣回收。他告诉记者,收集来的旧衣物主要有两类流向,符合捐赠要求的旧衣将捐赠,不符合捐赠的将用于环保再生再造等。“实际上真正用作慈善,捐到贫困山区的旧衣可能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

“我们把混合到一起的各种衣物称为‘统货’,一吨大概能卖1000元,如果经过分类或者深加工,价格又会翻几倍,比如好的牛仔面料的衣服,一吨可以卖4000元,羽绒的、羊绒的衣服可能一吨几万元。因为存在较高的利润空间,有些商贩就动了歪脑筋,自行在小区放了些以慈善为名的回收箱,想做无本生意。”

孟超向记者透露,这几年经常有人拉着从小区回收来的旧衣物去他那卖,“基本上一个月去各个小区转一回,打开箱子把里面的衣物拉走就行了,一回大概能拉一吨左右。有的小区内有好几个旧衣回收箱,可能都是同一个人放的。”

记者在电商平台以“旧衣回收箱”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有许多宣传可以专业定制公益爱心捐赠旧衣回收箱的网店。其中一位客服告诉记者,他们这边既有通用箱体,也可以根据每个省市的情况或者个人需求进行定制。

随后,客服发来一张印有“福建省××公益项目”的回收箱样片,上面还有民政部门的备案号。在慈善中国平台,记者查询到确实有该旧衣回收公益项目,当记者进一步询问个人或企业能否直接使用印有该公益项目的回收箱时,对方没有明确回复。店铺信息显示,该店旧衣回收箱月销量为100多个。

除了仿冒慈善组织设立旧衣回收箱,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小区的旧衣回收箱,因为长期无人使用和管理,已经生锈变形,成了垃圾箱。还有的回收箱因为箱体损坏,箱门半开,里面露出来大堆衣物。

回收旧衣去向不明

奖励兑换存在猫腻

除了线下旧衣回收箱,线上各种旧衣回收小程序、App等也逐渐多了起来。记者在某平台搜索发现了数十个可上门回收旧衣的机构,其中“白鲸鱼旧衣服回收”最近使用人数超200万,“快门回收旧衣服回收”“铛铛一下旧衣服回收”等最近使用人数超100万。

与一些以慈善为名的线下回收不同,线上旧衣回收多是有偿的,许多都是免费上门回收,不收取快递费,回收后还会给予用户一定的“奖励”。

以“飞蚂蚁旧衣回收”为例,在衣物回收后,会发放环保证书、奖励蚂蚁森林能量和从以下活动奖励中选择一项:每回收1公斤衣物奖励0.5元现金红包,可提现;每回收1单旧衣帮你捐赠100克动物口粮给流浪动物救助站;每回收1公斤衣物可获得50颗环保豆,环保豆能用来兑换各种生活用品、App会员等。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线上旧衣回收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

前不久,记者在某回收平台下单了一份旧衣回收订单,约定下午5点取货,可一直到下午6点半都没有人联系,咨询客服后得知,快递并不是平台自身的,而是和其他快递公司合作的。记者联系快递员后被告知,他不清楚系统为什么会把这个订单派给他,想上门回收旧衣要等他先把手头的件派完才行。后来上门回收的时间一改再改,直到第3天才顺利将这箱旧衣物寄出。

记者总共打包了11件春夏衣物和一双鞋子,在寄出之前特地称了下重量,显示为3.8公斤。快递员取走旧衣时并未称重,但寄出后订单页面却显示回收重量为10公斤,快递费用为42元(回收平台承担)。随后,记者向平台客服反映了此事,客服称会有专门负责结算运费的人进行处理。

在回收追踪页面,记者只能看到寄出的旧衣从快递站点到达回收平台仓库的过程,再往后旧衣如何处理就不得而知了。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旧衣回收,这种情况都普遍存在,尤其线下旧衣回收更是如此,许多人在将旧衣放到回收箱后便“两眼一抹黑”,去哪了、被谁拿走了根本不清楚。

除了回收环节,线上回收后的奖励兑换环节也有猫腻。

今年2月,江苏省苏州市的尹先生通过线上旧衣回收平台寄送了5公斤闲置衣物,兑换了一张20元的礼品券,并用礼品券换了一瓶1公斤的洗衣液,但时至今日平台一直以苏州有疫情为由不发货,而其他快递早已正常发货。在查看了评价信息后尹先生发现,还有很多用户遇到了和他相似的问题。

今年5月,湖北省武汉市的肖女士在某旧衣回收App上完成了一笔旧衣回收订单,订单奖励页面显示,她能够得到52元现金红包。肖女士选择提现后,钱迟迟未能到账。其间,肖女士尝试联系过在线客服,也拨打过人工客服电话,均未果。

定期公开募捐情况

完善流程加强监管

今年3月17日,民政部发布《关于禁止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以慈善名义开展废旧衣物回收的提示》,强调只有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才能开展公开募捐活动。慈善组织如发现冒用本组织名义的,要及时发布公告澄清事实并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而现实中,为何冒用慈善名义、消费他人爱心的旧衣回收行为长期存在?

在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看来,这是利益所致。“一些企业或个人明明从事旧衣回收的营利行为,却将自己包装为从事旧衣捐赠的慈善行为,甚至不惜假借民政部门的名义,利用居民的爱心骗取捐赠衣物。”

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法律实施四年多来,全国31个省(区、市)很少依据慈善法实施行政处罚,大部分设区的市四年来一直是‘零处罚’。检查发现,部分基层主管部门行政监督不到位。”

孟强说,这种仿冒行为应当由被仿冒的民政部门进行干预或者将线索转交有关执法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和治安管理部门也应当予以监管,如果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应当介入严惩。

此外,慈善法规定,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开其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实施情况。公开募捐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募捐情况,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募捐情况。

但记者在慈善中国平台查询后发现,一些以慈善为名的旧衣回收行为存在公布不及时、不清晰等情况,有的项目5年前发起至今仍显示“慈善组织就该募捐方案尚无进展情况描述”。

相比而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发起的“旧衣可循环回收”项目募捐进展情况则记录清晰——“2021年12月15日,中国绿发会‘旧衣可循环回收’项目向湖北沙洋县农村福利院捐赠军大衣100件、蚕丝被100套,价值26000多元。”这样日期清楚、衣物明晰的记录,从2020年6月至今有十几条。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愿意将旧衣进行捐赠,但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规范旧衣的回收利用流程,别让自己的善意成了别人的生意,同时也希望不管线上还是线下,回收的旧衣详细去向相关App和网站能够及时公布。

记者就此事咨询民政部和天津市民政局得知:开展旧衣物回收箱清理整顿行动一直都在进行,如接到有关违规放置旧衣回收箱的举报,将进行调查、处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贫困山区对于旧衣物的回收需求越来越少,很多民政部备案的慈善项目业已到期,未来的旧衣回收工作可能将更多的由相关企业来进行,由此淘汰的旧衣回收箱也将逐渐清理。

“无论是慈善旧衣捐赠,还是旧衣回收,都涉及垃圾回收、消毒清洁、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问题,在旧衣回收中,出售旧衣时还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因此,从事相关行为的主体,应当遵纪守法,合法合规经营,为我国的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废物利用、爱心捐赠事业作出贡献。”孟强说。(见习记者 张守坤 记者 韩丹东)

● 整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互联网广告相关的多项规范性文件已经发布,但有些手机App呈现出“问题频出-监管治理-安全平稳-再次复现”等特征,手机App广告乱象仍然需要深入治理

● 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健全信用记录监管机制,鼓励公民投诉举报维权;企业要履职尽责,为用户提供安全的App使用环境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

□ 本报实习生 王意天

打开一些手机App,便会遭遇弹窗广告,想关闭却找不到按钮,有些弹窗点击查看后,却跳转到了广告页面;在某款游戏短视频App上浏览视频,不小心点击广告页面后竟被下载了多个游戏App;注册某影视App,如果没有充值会员,刷剧时总会弹出要求分享的页面……

手机App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随之出现的开屏弹窗广告、强制下载注册以及诱导分享等问题也给用户带来了困扰。

而工信部近日发布的“优化App开屏弹窗信息展示方式”通知,让很多用户看到了希望。通知要求,互联网企业应在其App开屏信息和弹窗信息窗口设置明显、有效的关闭按钮,且不得使用整屏图片、视频等作为跳转链接,诱导用户点击或易造成用户误点击。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治理App广告乱象,需要从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加强行政执法等方面发力,加大整治力度。

弹窗广告无处不在

频繁弹出难以关闭

在某款网络小说App上阅读时,小说每更新一次,就要被强制看一次广告,这让江苏南京市民王先生不胜其烦。“看完一本小说,要看不计其数的广告。”王先生吐槽说,他理解软件运营商的不容易,但频繁弹出的广告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

据王先生介绍,一些视频App,即使用户开通了会员,依然会弹出各种五花八门的广告,如前情提要广告、暂停页面广告、片尾广告、弹窗广告、跑马灯广告等。

“有些弹窗广告很烦人,影视剧情还在继续,左下角或右下角却开始滚动弹窗广告。以前的广告是一行字,还可以忍受;现在变成一张不算小的图片,停留时间也不短,挡住了部分影视画面,影响观看体验。”王先生说。

王先生的使用经历并非个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查数据显示,在对600款手机App广告行为进行分析测试后,发现有58%会弹出广告,其中69.7%没有关闭键。

记者近日体验多款App也发现,许多App启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全屏广告,一般持续时间为5秒至十几秒不等,有些广告设置了跳过或关闭键,而有些则没有,用户只能被动观看。

此外,一些App的广告页面关闭键或跳过键很小,极易误点,不小心点到就会跳转至广告页面,而广告页面里的返回键设置同样较小,极难发现。记者尝试关闭多款App的弹窗广告,一般要花3秒至10秒,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据江苏省消保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徐悦介绍,江苏省消保委今年线上调查发现,有46%的消费者反映网络弹窗对日常使用或者工作的影响程度很大,极为反感。弹窗广告内容存在低俗色情、虚假宣传药品及疗效问题,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成为网民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

“不可关闭的弹窗广告违反了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法律法规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需要加以治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郑宁说。

强制下载暗含套路

捆绑安装心机重重

除了弹窗广告,强制下载也是App屡遭诟病的乱象之一。

记者调查发现,强制下载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交、购物、理财软件以及一些功能性应用程序中。

以某知名社交App为例,当用户使用该App查看Word等文件时,如果手机中没有下载其指定的浏览器,那么用户只能查看文档内容,不能在该页面对文档内容进行修改或放大字体查看。如果要使用修改编辑功能,则需下载该App指定的浏览器或者使用其他应用。

同样在这款App中,用户如果想要查看压缩包中的内容,系统就会自动跳转到一个页面,建议使用其指定的浏览器解压此文件。页面下方是一个“安装该浏览器解压”的选项。如果要使用“其他方式打开”,则需找到隐藏在“安装该浏览器解压”选项下面的一个灰色选项。

存在强制下载问题的还有一些购物App。

记者在某知名购物App中发现,如果要使用该App自带的“白条”支付功能,那么在还款时系统会“强烈推荐”用户下载其旗下的一款金融App。

如果用户觉得每次都要自己操作还款太麻烦,想设置自动还款,那么“白条”界面也会弹出一个窗口,上面注明开通此功能需要下载其旗下某款金融App,窗口下面则是醒目的“去下载”按钮。在此按钮下方,是一行灰色的小号字,写着“我要留下”。记者点击“我要留下”选项后,却发现自动还款功能其实是可以开通的。

有用户提出质疑:“既然不下载旗下金融App也可以开通自动还款,那为什么这款购物App在一开始还要告诉用户‘需要’下载呢?”

此外,记者发现,如果在这款购物App卖出二手产品,用户收到的款项会被打入其“小金库”,而要想从“小金库”里提现,也需要下载旗下金融App。

家住天津市和平区的李先生热衷于打游戏,平时会刷一些游戏类短视频App。他发现,这些App经常会弹出一些广告,如果不小心点击,不仅会自动下载一些软件,而且还自动安装。“有时候刷了一晚上短视频,第二天发现手机上多了两个游戏App,想卸载还卸不干净,很烦人。”李先生无奈地说。

实际上,早在2016年,工信部就出台了《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未经明示且经用户同意,不得实施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开启应用软件、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等侵害用户合法权益或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

在郑宁看来,下载、卸载App是用户的权利,应用软件运营商应当尊重用户的意愿,强制下载、强制卸载都是违法的。“一些App运营商盲目追逐经济利益,采取侵害用户权利的方式,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诱导分享套路满满

诸多用户不胜其烦

“许久没联系的朋友突然找我,该不会让我帮忙砍价吧?”

一些App诱导分享让诸多用户很是心烦,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叶先生就饱受这类信息侵扰。

原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叶先生的手机铃声就会频繁响起。由于担心错过重要信息,不及时回复也显得不礼貌,他每次都会及时查看,可发现一些信息是好久不联系的同学发来的砍价或者分享某款App的链接。

“诱导分享这种套路不仅让分享的人很烦,我们这种被动接收分享信息的人更烦。我如果帮点了,下次还找我咋办?我不点是不是又不太礼貌?”叶先生说。

根据叶先生提供的线索,记者也下载了这款App,发现里面处处是诱导用户分享的套路,包括集齐多少人砍价免费得产品、邀请新人激活大额红包等。

在某影视App上,记者发现,如果只注册了用户,没有充值会员,用户在观看视频时,总会弹出要求分享的页面,一般在观看十几分钟或一半的时候出现,如果不分享则跳出视频界面,不能继续观看。即使重新打开,在相同分钟数时,也仍然会弹出分享界面,而且不能关闭,必须分享才能继续观看。

一些游戏App上同样充斥着各种诱导分享的内容,比如分享可以领取每日礼包、分享可以获得金币等。

对于这类现象,贵州新瑞林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旭梦直言,诱导分享或强制分享违背了用户的真实意愿,涉嫌侵害用户的自主选择权。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营造安全使用环境

针对用户反映强烈、投诉较多的这些App违规行为,相关部门一直在行动。

2020年10月,国家网信办针对手机App弹窗广告乱象,出台了首批专项整治名单。

今年7月,工信部在持续开展的手机App专项整治行动中,就App开屏信息页面中存在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欺骗误导用户跳转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

近日,工信部又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要求优化App开屏弹窗信息展示方式,互联网企业应在其App开屏信息和弹窗信息窗口设置明显、有效的关闭按钮,按钮大小、位置、颜色应易于操作辨认,让用户“找得到,关得了”。App开屏信息窗口不得使用整屏图片、视频等作为跳转链接,诱导用户点击或易造成用户误点击,给用户带来不便。

受访专家指出,整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互联网广告相关的多项规范性文件已经发布,但有些手机App呈现出“问题频出-监管治理-安全平稳-再次复现”等特征,手机App广告乱象仍然需要深入治理。他们一致建议,从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加强行政执法等方面发力,不断加大对App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

“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以来,很多App运营商都及时修改了用户协议,以符合法律规范,这说明立法立标对此类现象立竿见影的规制作用。针对App违规行为,还需进一步修改细化管理措施,制定针对各类App问题的个性化定制监管方案,用法律法规约束、规范App运营商发布广告、应用数据的经营行为。”徐悦说。

郑宁则建议,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健全信用记录监管机制,鼓励公民投诉举报维权;企业要履职尽责,为用户提供安全的App使用环境,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