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15-1135
上街区支付宝小程序分销商城定制

上街区支付宝小程序分销商城定制

发表日期:2022-11-01 10:09:55   作者来源:众诚企业建站   浏览:142


支付宝小程序微信小程序都可以找第三方开发嘛

当然是可以的,开发支付宝小程序首先确定好需求,然后再确定开发方式。
第一种、模板小程序,这种开发价格比较低,一般几千到一万,好在操作简单,方便,能够快速上线;
第二种、购买源码,这种价格中等,一般1-2万左右。好在于方便,能够快速上线;最重要的就是你永久拥有了小程序源码,无需按年缴费。不好在于不一定能够买到合适的源码,没有相关小程序开发的知识产权。
第三种、定制开发,这种价格比较高,一般一万到十几万,好在功能是按照你的要求定制开发的,相关小程序开发的知识产权。不好在于价格高,定制版的基本费用在上万元到十几万不等



微信小程序分销该怎么做

要做微信小程序分销的话,首先要搭建一个拥有分销功能的小程序商城:分销商城小程序的价格主要由开发方式决定,选用不同的开发方式对应着不同的价格,现在市场上比较常见小程序搭建方式有以下两种:
一是定制类小程序商城:指完全按照商家的功能需求定制一个小程序商城,需要建立专业的it团队。价格昂贵,至少需要三万元起,不仅需要建服务器,后续还要跟进技术维护,经过长时间的升级迭代才可稳定商用,需要持续投入资金,成本很高。
二是模版类小程序商城:商家购买第三方平台的服务,直接套用开发好的功能模板,性价比高,可以快速开通小程序商城,
对于绝大部分的商家来说,建议选择模版类小程序商城:无需开发、快速开店,性价比高,有全面的功能模块,足以满足商家的需求,业内知名的平台「微店」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微店商城版4200/年,直接就包含了分销小程序商城的服务,不分版本,一次性收费,单次购买就可享有全部功能,后期无需其他费用,专业的技术和产品团队,保障了后台的稳定性与产品的优化与迭代。
以下列举几点微店商城版分销的优势:
1.模式丰富:分销模式多样化,还提供了推广员模式这一强大的等级分佣分销体系;系统分账,高效管理分销团队;
2.数据化运营:提升效率可视化报表监控,分销业绩一目了然;销售数据一键导出,满足数据化运营,提升店铺销售。
微店于2013年成立,腾讯系电商公司;使用商家超9000万;办公地点主要位于北京、杭州。现有员工近1000人,大都来自BAT及一线互联网知名公司。提供多场景多行业的解决方案,帮助全行业商家玩转私域流量,实现业绩持续增长。
点击领取小程序店铺试用名额!腾讯投资开店有保障!



小程序怎样在后台添加商品 知乎

  • 小程序可以直接在后台添加商品的。
  • 这个功能和网站的添加方式是一样的。


  • 小程序可以解绑支付服务商吗?

    迁移是可以解绑微信支付的。
    扩展资料:
    对用户来说使用成本更低,相比App,小程序无需下载,无需注册,可立即登录;便于分享,不占存储空间,用完即走。
    对开发者来说,截至目前小程序仍存在一定的流量红利,流量获取成本相对要低;基于微信社交圈,小程序有更大的传播裂变空间。另外小程序作为腾讯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可期待后续更多的生态、玩法出现。



    网友:上街区支付宝小程序分销商城定制

    编辑导读:上街的时候,经常会看见有地推团队向路人推销自己的产品。在今天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都依赖线上推广,这样的地推手段还有用吗?本文作者复盘了自己参与的地推扫码活动,总结了一些经验,与你分享。

    都到2021年了,地推扫码对教育商家还有用吗?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公司前段时间去徐州线下组织地推活动,在后续的数据统计中,与线上的渠道相比,效果竟然差距惊人!

    用户流量同比增长了40%以上;转化率提升了20%左右;人力成本更是大幅度下降约50%;

    总体来看,这次的线下扫码所挖掘的流量,无论是用户精准度还是转化率都要远超线上渠道。

    不过,期间也发生了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

    作为项目的全程参与者,我将整个项目,做了总结复盘,并把整个策划思路和执行过程的细节完整地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准备工作

    我们的地推,并完不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地推,而是创新的地推,线下负责抓取精准流量粉丝,线上则负责承接这部分流量,并完成后续的社群留存和转化工作。

    所以基于以上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在执行活动之前,需要先思考一些问题:

    个人号或者社群能承担多少的流量,以及将要面对精准流量的总量有多少?在扫码地推时,我们需要通过什么内容让用户愿意留下且愿意分享社群?后续对用户留存和转化工作有没有设计好?

    思考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线下地推会遇到不可控的问题,例如考场门口能否进行扫码地推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未知的因素,所以我们需要提前设想线上维护,保证地推进来的流量不会流失掉并提高社群活跃。

    打个比方,地推活动吸取流量像是往水桶里面装水一样,如果水桶出现问题的话,我们引入再多的水也是无济于事!

    接下来,我会从活动背景、具体流程、常见问题等方面复盘。

    二、活动背景

    徐州在七月二十九号三十号两天组织教师招聘笔试,在考完笔试之后半个月左右就会组织面试考试,随后各大机构都会通过本次地推活动为面试班积攒新用户,而我们的目标就是拿下教招考试的用户。

    需要补充的是,此次活动的用户是参加笔试考试的,所以流量都是短时间急速涌入,对工作账号承载量和时间要求比较高,还需要准备后续的预案,避免账号出现问题错失流量进入最好时机。

    活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

    三、具体流程

    先上一张策划脑图。

    这是在地推活动安排和后续的转化内容,其中包括活动时间、活动流程、补充内容等方面,让大家对本次活动有个大体的认识!

    建立线上转化群:在二十八号我们基于工作号按照每个考点十个社群建立的,其中工作账号是以六个新号为主,两个老号为辅。

    开始推广:在二十九号上午只有一个地区考试,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精力监控捕捉到的流量,期间出现的捣乱或者竞对偷量情况都被及时清理出群。社群无论是活跃度还是留存率表现都非常的好,状态都趋于稳定。

    稳固流量,及时止损:在当天下午的时候,在开始陆续进入流量时,我们的工作微信账号太新,再加上一直都在使用第三方管理软件在社群中发送文案+文件,导致三个账号出现不同程度违规封号。

    我们不仅暂停使用第三方平台的服务,所有账号还停止接收流量,让线下同事使用私人号临时拉群去重新承接流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根据前一天的问题,我们决定依托线下团队私人号建立社群接收扫码而来的流量,工作号则作为一个社群管理员身份及时管控社群内容。

    这不仅降低了工作号封号的风险,也可以让线上团队发挥相应的作用!

    在社群中,我们会根据时间节点去投放不同的内容。像第一天考试结束,我们通过公开课去给学员讲解考题。

    由于今年准备不足,所以考题获取来源于竞对的,恰好今年考试变化较大,大家拿到的考题都很少,也刚好掩盖了我们的短板!

    积极转化:与此同时,线上运营对已收集到流量先满足这部分进入社群用户的需求,其次去转移封号社群里面的用户,在账号趋于稳定之后,我们第一时间接收社群工作,再进行社群维护工作。

    本以为到这,就万事顺利了,可是……

    但是当我们接手社群的时候,发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四、突发问题以及细节

    1)社群引流后续运营不善的问题

    由于没有及时维护,社群已经流失不少的用户,而且社群内没有人员交流,变成一个“死群”!

    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去做一些激活动作,例如通知大家本群不再使用,及时到大群可以观看今晚的真题解析等诱饵。

    结果我们发现不少用户都按照要求进入到总群,这让我明白一件事,尽管不少用户不愿意在社群中交流,但一直都关注着社群,所以我们需要及时投放能够满足他们需求内容!

    期间还有因为兼职小伙伴出现问题,例如催薪、彼此之间的调侃玩笑之类扰乱群秩序的问题,这需要反复强调工作内容和相应规则!

    2)及时停用社群入口二维码

    大家还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及时停用社群二维码!例如,考生三点正式考试,那么在考前即可停用社群二维码,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非目标用户进入我们的社群或广告商到社群发无关信息等。

    3)物料差异,对引流有影响

    我们在线下地推时,发现大家选择的物料也有一些差异!

    例如某些竞对选择发放一些文具考试袋去吸引大家扫码进群,而我们则是使用考前押题资料等。

    从效果来看,两者各有优劣势,文具基本上没有出现浪费的情况,但非考生也需要,针对性不强,成本也比一般宣传物料昂贵。

    而学科知识虽然成本较低且可以过滤非考生用户,但是物料浪费比较严重,经常出现一地狼藉现象。

    4)转化环节有坑!

    在设计后续转化的环节中,我们犯了严重的错误!

    因为没有及时敲定面试班信息,导致我们前期没有面试班内容去跟用户沟通交流,从而流失了不少意向用户。

    反观竞对提前设计了后续转化工作,例如某公司在笔试前推送模拟考内容,考试期间宣传面试班,考试结束之后给大家安排上课,及时抢占市场,跟进速度非常快速。

    不仅如此,他们很少向社群投放押题资料,把精力都放在获取地区最新的通告方面。

    例如,他们把课程宣传放在笔试成绩的表格中,第一时间去把处理好的通告推送到社群,巧妙地借助通告当做载体去传播课程内容,再加上一对一的销售触达,大大提高课程转化率。

    总之发生的问题林林总总,而这样手忙脚乱的过程,也让我在活动结束后,主动的进行了反思,从而总结到这次地推一些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上。

    五、重要内容——活动最关键部分的思考总结

    此次线下地推扫码有两个关键因素:

    1)到底能接收多少用户以及如何让流量变成留存!

    由于本次地推扫码情况比较特殊,对时间要求格外严格,一旦用户流量超过最大承载量,那么就会错失最好的扫码抓取用户的机会,要有预备方案及时止损。

    2)当流量进来之后,线上运营团队需要办法及时挽留住用户

    例如,为了切合他们的需求,我们划分了时间节点去投放不同内容,我们在考前候场的时候,向社群内投放一些预测题目、知识框架等内容;

    在考试结束之后,我们投放参考答案,鼓动同学交流一下考到的题目,准备解析公开课等;

    用户也会有一些自己的“需求主动表现出来”,我们也要及时的满足,比如,在考完之后,不少学员会在群里发问“我这个分数能不能考上”,我们会推送往年录取分数,期间会用私人号刺激社群说“我有个同学对完答案,他考了多少分”引起大家的话题。

    简言之,我们需要创造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价值,最好还可以提供超乎他们预期的内容,从而解决“我为什么要进入这个社群?”,好让用户留下来。这不仅是我们建立社群重点要思考的内容,更是后续留存转化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然了,首先需要确保我们能抓取的流量足够优质且能够变成可用的“资产”,这是基础前提。

    最后,是地推中,一些“坑人细节”的盘点,希望能帮大家避坑。

    六、常见问题——实操具体细节避坑指南

    1)多建群,防止问题群出现导致流程折断

    社群使用中,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导致社群不适合再使用。

    例如,兼职扫码人员在某个小学考点把给孩子报名小学的家长拉到社群中,发现问题之后果断放弃该社群。

    当然也存在竞对在社群中捣乱和恶意骂人情况,此时不会影响到太多的用户,降低对社群的负面影响。

    2)注意规避账号违规问题

    存在的弊端就是工作账号承担压力过大,活动第一天下午三个账号被封号,其余账号出现官方警告,间接地失去对社群的管理。

    这不仅是因为短时间流量大,而且使用了第三方管理软件在群里@学员并推送资料。

    综上原因,导致账号接二连三被封号或强制下线!大家尽量不要使用第三方管理软件,可以借助企业微信,同时固定三五分钟发一次资料,减少打扰用户频率。

    后续我们采取了合群策略,向所有社群投入免费公开课,将用户集中到总群,虽然损失了一些流量,但也初步筛选出来活跃或对我们感兴趣的用户。

    3)组织兼职工作需要建统一工作群,处理沟通问题

    兼职人员计算薪资的方式是底薪+扫码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建立兼职工作社群,告诉他们如有问题需及时在兼职工作群中沟通,禁止他们进入我们的流量群!

    给大家说一下我们在兼职人员方面所犯下的错误:

    我们没有建立兼职工作社群,导致不少兼职小伙伴都是在用户社群里面沟通交流,造成较差的影响。前期没有讲清楚扫码截止时间,导致与兼职薪资出现一些矛盾,兼职人员在目标客户面前诋毁我们的情况。

    虽然事后兼职人员已经道歉声明,但依然造成负面影响。不仅如此,兼职人员在社群乱发消息,更有甚者出现因学员不扫码辱骂学员的极端情况。

    这些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尤其是线下的小伙伴需要做好风险管控工作,及时规避不必要风险。

    4)我们线下执行踩得坑

    在线下扫码的时候,建议相近考点都在一家酒店居住,打车前往各个考点即可!线下地推还需要注意避免与城管发生冲突,尽量不要乱贴乱挂横幅,宣传物料避免被没收还需分开存放,例如绿化带附近、寄存文具店等!根据物料不同,选择不同时间段投放!进场前以扫码为主,考完离场以发宣传物料为主!兼职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建议使用阿姨等作为主力,配置相应领队,可以减少很多工作量,严禁止乱扫码,制定相应的扫码规则!七、最后的“关键”

    不管线上分销裂变还是线下扫码地推,其实本质都是一种获客方式,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流量不足问题,而不是局限于“某种手段”下的流量不足问题。

    当我们缺少流量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如何可以源源不断高效地获得流量,需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并非一味地去选择某个火热的方法。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活动的全部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愿大家都能获得“增长天王”庇护,获得好成绩!

    本文由 @马英豪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露营和户外活动越来越成为近两年来年轻人热衷的休闲娱乐方式。和精致的露营设备、美酒大餐相匹配的,是精心准备的城市户外服饰(Urban Outdoor)乃至山系穿搭。

    4月8日,想要做“城市户外第一股”的蕉下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担任联席保荐人,并表示IPO募资将加强产品研发,提高品牌知名度及加强全渠道销售网络等。

    从解决年轻女性消费者对户外防晒的需求开始,蕉下选择防晒伞赛道开辟市场,占领年轻女性的心智,后推出户外服饰、帽子等品类,通过DTC(Direct-to-Consumer,直面消费者)渠道销售及分销网络触达消费群体。在获得红杉、蜂巧、华兴等资本的加持后,近两年增长十分强劲。

    招股书显示,2021年蕉下的营收收入达24.1亿元,同比增长203.1%,毛利率提升至59.1%。而在过去三年,营收翻了五倍:近3年的营收分别为3.85亿元、7.94亿元、24.21亿元,毛利率分别是50.0%、57.4%、59.1%,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图片来源:蕉下招股说明书

    当前,在国内户外与防晒概念中,已上市的有做户外运动用品的A股上市公司三夫户外,防晒剂产品龙头公司科思股份,但与蕉下相类似的国内上市公司暂时还没有出现。

    如今,正在冲刺港交所的蕉下,若成功上市,将成为“中国城市户外概念第一股”。

    但在野心背后,市场上对于蕉下的隐忧与焦虑也没有停止。

    2021年,蕉下录得净亏损54.7亿元。2019年—2021年,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968万元、3941万元及1.4亿元,但其在广告及营销上的开支则达到了3691万、1.19亿和5.86亿元。 2021年的营销费用更是同比增长392%,占24.1亿元收入的四分之一,暴露出与当下许多新品牌相类似的过度营销诟病。

    新消费大环境还在遇冷,品牌竞争更加内卷,有望冲击防晒甚至是“城市户外第一股”的蕉下,未来又能否走出营销过度和“不赚钱”怪圈?

    大单品策略下,营收强劲

    蕉下成立于2012年,减字科技为其控股主体。创始人马龙,大学所学专业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联合创始人林泽,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背景。 彼时,国内畅销的防晒雨伞品牌是均价30元之内的天堂、梅花伞等传统品牌,两个85后理工男选择从“200元一把的防晒雨伞”的中高端市场入局,另辟蹊径,瞄准年轻女性的时尚美学需求。

    被消费者容易搞混的还有另一个新品牌蕉内,蕉内曾称2020年的收入有10亿,2021年双11就有4亿收入,而蕉下2020年的收入为7.94亿元,从淘宝粉丝数上来看,蕉下拥有430万粉丝,蕉内拥有450万粉丝,看上去两个品牌似乎有点并驾齐驱。不同的是,蕉内目前也推出防晒系列,但更为专注体感科技的内衣品类,而蕉下则从专业防晒做起。

    2013年,蕉下推出第一款防晒产品双层小黑伞Black Hole,面市后便一炮而红,后推出口袋系列伞、胶囊系列伞,并延展至防晒系列。

    精选大单品并做到持久畅销是蕉下主打的产品策略。蕉下有22款精选单品年销售额各自超过3亿元,包括2017年或之前推出的三款防晒精选单品(即双层小黑伞、口袋系列伞及胶囊系列伞)。

    在这22款单品中,有19款精选单品于2019年至2021年推出,5款精选单品于2021年推出,即昼望系列墨镜、随身,系列扁伞、街旅系列厚底帆布鞋、畅型系列打底裤及丘郊系列轻型马丁靴。

    从收入占比来看,蕉下的大单品策略成效卓著。2019-2021年,蕉下前30款热销精选单品产生的收入分别占其总收入的99.8%、88.6%及74.1%。

    在精选单品的独特方法论中,蕉下的打法是瞄准最具发展潜力的细分市场,和具有大量未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城市户外场景,推出兼具创新技术及美学设计的差异化产品和丰富产品组合,来推动持续增长。

    在销售渠道上,DTC驱动的全渠道销售及分销网络使得蕉下迅速触达庞大目标客户群体。

    招股书披露,蕉下的DTC渠道采用自营渠道和分销商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其中,自营渠道是主要营收渠道,包括通过在线店铺销售、向电商平台销售和线下零售门店销售。 从2019年到2021年,蕉下仅在线渠道的收入就由人民币2.859亿元、6.179亿元、增至19.4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0.9%。

    从营收业绩来看,大单品策略和DTC渠道驱动确实带给了蕉下品牌强劲的销售表现。招股书披露,2019年、2020年、2021年,蕉下的营收分别为3.85亿元、7.94亿元、24.1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03%和203%,年复合增长率为150.1%。 从产品的毛利率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来看。2019年到2021年的毛利率分别为50%、57.4%、59.1%。

    具体到细分品类来看,从2019年到2021年,蕉下的伞具品类占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从86.9%降到了20.8%,服装、帽子和其他配饰占收入占比从个位数升到20%左右,可以看出,蕉下在大单品战略的基础上,并不想局限于仅靠爆品推动,持续寻找着新的增长品类。

    在伞具之外,蕉下其他产品线的盈利能力也并不低。尤其是帽子、服饰配饰等产品线,去年甚至达到了60%以上的毛利率。

    高毛利率vs低利润率的背后:营销飙升

    但一个很明显的反差出现了,拥有高毛利率的蕉下,利润率却不高:毛利率高近60%,但净利率却只有5.6%。

    从2019年、2020年及2021年,蕉下分别录得净亏损额为2300万、7.7万及54.7亿,同期亏损加大。 2019年、2020年、2021年,蕉下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1968万元、3941万元、1.3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2.6%,利润率为5.1%、5.0%、5.6%。

    蕉下在财报中表示,调整前后财务数据变化较大主要是由于蕉下估值的增加,导致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增加,但公司上市后,这部分负债将自动转换为普通股,重新分类为权益。

    从经营层面来看,能够解释蕉下高毛利率却低利润率的理由则是——花费了过高的分销及营销费用。

    在抖音上搜索蕉下,映入眼帘的均是推广视频,而在小红书上搜索蕉下,可以看到有4万篇相关笔记。

    从收入占比来看,蕉下主要通过自营渠道获得收入,分销商收入占比不高。从2019年、2020年到2021年,蕉下通过自营渠道产生的收入占比为82.4%、81.8%及83.6%,分销商收入占比为17.6%、18.2%及16.4%。

    但从2019年到2021年,蕉下分销商及销售开支占营收比例却在逐年提高,分别为32.4%、40.7%、45.9%。 2021年,蕉下用在分销及销售开支的费用超过11亿元,其中花了5.86亿元,近一半的费用在广告和营销上,而这一年销售成本的数字则为9.86亿元。

    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如果你花99元买一个蕉下的防晒口罩,其中这99元里,近49元其实是在付它的广告费。

    2019年和2020年,蕉下的广告及营销开支分别为3691万元、1.19亿元, 2021年更是暴增392%至5.86亿元,占公司全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因其依赖营销驱动的天猫、京东及抖音等电商平台,电商平台服务收费开支也达到了2.27亿元。

    财报披露,2021年,蕉下与超过600名拥有不同粉丝群、受欢迎程度各异的关键意见领袖,即KOL合作。而在广告及推广费用中花费最多的也正是这部分。

    对蕉下来说,KOL和名人代言营销是产品曝光和业绩增长利器。

    几乎大半个网红圈都曾给蕉下带过货,李佳琦、深夜徐老师、辣目洋子、毛晓彤、薇娅都是其合作的网红或者KOL。据悉仅李佳琦一人,就在近30天内与蕉下合作过10场直播。蕉下还请了当红小花赵露思代言,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做广告与宣传。这些KOL在社交平台上的关注者数量庞大,给蕉下品牌带来了45亿的浏览量,也带来了新的客户增量。

    从2019年到2021年,蕉下天猫旗舰店的期内付费客户总数由100百万人,增加至300万人及750万人,与此同时,这三年蕉下天猫产品的复购率分别为18.2%、32.9%和46.5%。

    营销飙升的蕉下,在尝到增量甜头的同时,也在面临很可能重复大多数新消费品牌通病的老路。

    在DTC渠道与线上线下渠道流量红利的打法下,国内消费赛道跑出了像完美日记、元气森林、喜茶、泡泡玛特等新消费巨头。但如今,首个登陆美股的国货美妆品牌完美日记,在大手笔营销负担下,净利润持续亏损,在二级市场上,完美日记和泡泡玛特的股价自上市便成了高光,现在仍跌跌不休。

    研发投入占比不高,但野心不止于防晒

    从解决年轻女性消费者对户外防晒的需求开始,蕉下已在防晒领域的功能性鞋服市场建立领先地位。根据灼识咨询,以2021年总零售额及在线零售额计,蕉下成为中国第一大防晒服饰品牌,分别拥有5.0%及12.9%的市场份额。2021年,蕉下防晒服饰的在线零售额超过第二大品牌的5倍。

    眼下,防晒市场正迎来发展红利。根据灼识咨询,自2021年至2026年,其预计将以9.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6年市场规模将从611亿元达到人民币958亿元。

    但蕉下的野心并不小。对蕉下来说,拿下防晒服第一只是第一步。

    蕉下在IPO招股书中指出,防晒只是探索城市户外生活方式的起点,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是最近大火的城市户外,包括城市生活、休闲运动、旅行度假、踏青远足、露营等相关品类。自2021年下半年起,蕉下也开始扩展产品组合涵盖至非防晒产品,主要包括打底衫、裤装、外套、围巾、帽子、鞋履、包袋等。

    从业绩表现来看,蕉下在销售非防晒产品方面实现了快速增长。非防晒产品收入由2019年的人民币280万元大幅增至2020年的人民币0.765亿元,并进一步增长超过五倍至2021年的人民币4.957亿元,其收入贡献率由2019年的0.7%增至2020年的9.6%,并进一步增至2021年的20.6%。

    对一家功能性鞋服来讲,持续提供先进的精选产品体验才能提升城市户外场景下的品牌形象。

    蕉下的打法是累积及不断升级精选单品相关原材料及面料的开发技术,累积可应用到不同品类新产品的丰富技术。蕉下强调的AirLoop面料广泛应用到了各类防晒服饰、帽子及其他配饰,缩短产品开发过程时间线并提高了新产品推出的成功率。

    在招股书中,蕉下也强调重视研发投入,将功能技术和时尚设计作为主要卖点,多次强调配饰采用的AirLoop面料,确保产品轻薄透气,同时提供UPF50+防晒。

    蕉下表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研发团队由197名员工组成,目前在中国已拥有123项专利,正申请72项专利,并表示未来计划搭建性能检测实验室、产品设计和创新空间加大对面料、特殊材料等基础研发的投入。不过,根据招股说明书,在蕉下的雇员配备上,销售及营销人员占比58.6%,研发人员为14%。而天眼查数据显示,蕉下共拥有153项专利,而其中107项为外观专利。

    从收入占比来看,2019年、2020年及2021年,蕉下研发开支约1990万元、3590万元及7160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5.3%、4.6%、3%。

    与占据营收四分之一比重的营销费用相比,蕉下的研发投入占比不高,近三年也呈现出下滑趋势,但在运动服饰领域,与国内其他服饰品牌相比,虽然绝对值不高,但研发费率不算太低。2021年安踏、李宁和特步的研发费用,分别占据其总营收的2.3%、1.8%和2.5%。

    线上平台的流量成本水涨船高,流量红利正在消失,线下门店意味着更广阔的增长空间。从电商孵化出来的网红品牌薇诺娜、完美日记、内外、妖精的口袋等品牌去年以来纷纷来到线下开店。有新消费品牌方负责人也表示,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有在线下设柜台的需要。线上顾客的黏性不高,适度的布局线下店才能真正打造品牌力,带动品牌的发展。

    相比之下,蕉下线下门店的零售能力和增长目前对业绩增长贡献有限。 截至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2月31日,蕉下线下零售门店的数量分别为39家、42家及66家。从2019年到2021年,通过零售门店及其他(主要包括向拥有成熟零售网络的大客户销售)产生的收入为0.312亿元、0.318亿元、0.6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仅为45.2%。而零售门店占营收收入的占比也从2019年的8.1%降到了2021年的2.7%。

    可以看出,蕉下未来的增长空间也取决于扩大线下零售网络的能力,随之而来的必然也会是更高的门店成本和更高要求运营效率的挑战。

    蕉下的精选单品战略意味着单品的大规模生产,蕉下目前的产品设计由自己完成,生产环节通过合约制造商,即工厂代工生产,这种OEM模式一定程度上会受限于代工贴牌的弊端。

    有新消费品牌的创始人告诉钛媒体APP,仅是产品搬运工的流量品牌是很危险的,一旦大企业比新品牌更有流量更有渠道,便会在生产上能做到更低的成本,新品牌就会完全没有竞争优势。

    蕉下也在招股书中指出,目前依赖合约制造商和第三方制造商制造产品,合约制造商易受到供应短缺和中断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均可能对蕉下的业绩造成一定影响和风险。

    从大单品策略,到开拓城市户外,蕉下的野心不止于防晒。眼下,无论是从产品表现、业绩增长还是营销渠道,10岁的蕉下显然有望成为户外品牌的新势力。

    在招股书中,蕉下还披露,将销售及营运扩展至全球市场是蕉下长期业务策略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未来,蕉下很有可能也会布局出海动作。

    从细分的防晒伞领域中寻找突破,在一片竞争红海的鞋服行业中破土而出,蕉下的品类法则与初始瞄准瑜伽行业的lululemon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今的lululemon引领着越来越多消费者穿“秋裤”上街,而蕉下也正在给出消费者们更多想象。

    不过,伴随着安踏、李宁、新百伦、迪桑特、耐克等国内外体育品牌巨头,探路者、花花公子、骆驼、木林森等传统鞋服企业布局城市户外产品,和很多前期依靠营销获得流量起盘做大规模的新品牌一样,在营销驱动之外,无论是在产品研发、专业性还是供应链工厂、线下门店的开拓上,蕉下都需要探讨更为强势的第二增长线。

    尤其是未来在港股上市之后,大家更为关注的是,蕉下将成为下一个lululemon、优衣库还是“完美日记”?

    有二级市场分析师告诉对钛媒体APP表示,一个现实在于,蕉下要想未来在二级市场上的估值和股价表现不掉队,必须在日益火热的户外防晒和鞋服市场上持续构建自己的竞争壁垒和护城河,早点走出过度营销和“不赚钱”怪圈。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柳大方,编辑|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