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市O2O微信小程序开发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基于现成模板进行编辑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模板是最为首要的,用户首先选择一个最为接近需求的模板,然后采用编辑、配置的方式对模板的名字、标题、栏目名称/数量、图片等进行修改。
快,非常简单,如果图片素材等提前准备到位了,通过模板编辑配置的模式开发微信小程序,一般1、2个小时就能搞定!
1)找到匹配度足够满意的模板并不容易:这种模式比较依赖于模板供应方的模板库丰富程度,一般来说,最终用户的需求都是千变万化的,往往都是各有各的诉求,即便模板平台方提供的模板数量很丰富,却仍然会经常出现找遍了模板库也找不到满意的恰当的模板的情况。
2)几乎没法做较深度的个性化定制:一旦希望做点比换图片、改标题更复杂点的个性化扩展,就会发现这种模式是一个死胡同,这种模式的工具里,几乎没有厂商能支持比较深度的功能个性化修改、定制。
第二种,模板+拖拽制作。
这种模式下,工具平台方会提供一些比较典型的行业、场景模板,同时还会提供比较丰富的相关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可以自由“装卸”到模板上去。模板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相关类别小程序的整体框架,用户基于该模板框架,结合自身的具体需求,通过拖拽方式对各种各样的模块进行自由组合,从而实现各种各样的个性化需求。
比较简单快捷,对制作者几乎没有技术背景的要求,同时还有比较大的个性化拓展可能性。基于“模板+拖拽式制作”的模式做微信小程序开发,一般制作周期按天计算,2、3天能做出一个中等复杂度的小程序应用。
这类模式的工具很容易做成"慢性毒药",具备一定麻痹性:对实际应用场景而言,单纯这种模式的个性化能力其实依然远远不够;但由于往往呈现的是“能任意定制”的形象,所以这类工具其实很有麻痹性,用户使用到后期往往有上了贼船的感觉——说好的自由定制呢?发现依旧很多地方不能改,依然这不能实现,那也没法实现。而此时,往往已经有相当的运营投入和数据沉淀,要想重头再来找人从零开始帮另行定制一套,影响太大,伤筋动骨啊!
第三种,组件化的快速开发模式。
能到“组件化”这个层面,足以表明这种模式其实已经开始颇有点专业开发的味道了。
这种模式下,主要特征是将各种比较通用的代码模块封装成一个个组件,未来开发中不用重复编写这些模块的代码,而是直接拖用组件。
因为是在代码层面进行开发,对小程序的功能实现有最大的掌控度。也是因为进入了代码层面,所以对于一些特殊需求的复杂小程序,就能根据需要随时全面开展性能优化了。此外,由于组件化,开发速度也还比较高。
难度大,需要有的一定的编码基础;完成一个小程序开发的时间一般都不短,即便比较成熟高效的可视化组件式开发工具,也得需要半个月之久。
现在开发一个O2O小程序需要多少钱,要看通过什么开发方式,还有要实现的功能:
1、开发的成本费用。
正常情况下开发一些微信小程序需要用到五个人的团队,其中包括前端开发+后端开发+UI设计+测试维护,还需要一个专门用户策划的人员,这些技术人员需要付的工资均在5000以上,根据不同的职位负的工资都有所差异,而且一些一线城市的技术人员均在15000~30000乃至更高,按照这种比例来算整个开发期间可能需要10万上下不等的开发价格。
2、套用模板。大多数企业和商户都是会选择直接购买模板,因为自己去进行开发的费用成本太高,而购买模板以及维护费用1年大约4~5千。
3、后期维护和更新费用。
大家也知道现在的版本更新的速度太快,不管是微信还是其他的APP都在不断地进步,小程序也一样,那么也就意味着小程序需要不断地更新迭代,而这个费用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维护和更新成本可能也就开发成本的十分之一。
微信小程序开发整体算下来的成本也就在10万左右,相较于APP来讲还是便宜了很多倍,因为现在的APP开发都要适应两种手机型号,一种是我们大众常见的安卓版本,还有就是苹果系统的ios端,在开发之后也是需要进行不断地调试和进行匹配,在这些步骤上面就需要消耗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微信小诚信因为基于微信之下,它本身就已经解决了兼容的问题,无需耗费多余的时间来进行匹配,自然也能够在这上面节约成本的支出。
O2O的尝试正是说明服务的方式要变,互联网再牛也无法取代线下的服务这是铁定的。小程序这个理念,核心还是要回归线下场景化服务。
搭建电商平台,后端供应链自主打通,社会化传播助力,数据化管理营销,简化支付和会员管理,实现垂直和深层次用户数据沉淀。
将商户交易状况分析、用户消费习惯、用户画像特征、社交指数、地域分布等进行数据整合包装,提供给商户,为商户精细化营销提供重要参考。
针对定制功能来说,价格会比较昂贵,因为定制需要重新花时间开发,一般工期都在一个月以内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几万元,所以这个小商户来说,肯定是承受不起的
如果是单独的满足一些基础的功能,没必要采用定制的模式,比如目前市场上许多网络公司卖微信小程序的模版,基本功能都具备的,花个几百或者几千购买就足够了,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
接触过比较可以的几个,云间网络,益网络,云间网络好一点
地铁10号线,豫园下,换11路到小东门,然后沿着东门路往东走200多米就到了。
或
地铁10号线,海伦路下,换55路到十六铺,车站下来边上就是。
第一个稍微快一点
基于小程序形态,这群有意思的小团队尝试地做了一款易于传播的产品,且在此与你们分享了他们的产品思路和设计方案。enjoy~
上周,我参加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组织的广州黑客马拉松,收获颇丰。下面来回顾:
活动主题大家一起用黑马设定好的流程在规定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款基于小程序形态的易于传播的爆品。
活动流程主要有:题目公开,问题拆解,头脑风景,分类讨论,方案设计和方案路演点评。
我们的方案我们“吃货宝宝”小组成员都好给力,分析思考出了好几个方案,最后都给出一个方案:斗图、群助手、音乐分享、问答、一起嗨,但是我们觉得都没有找到一个方案能使大家都有一个易传播的“爆点”的方案,然后不顾主持人和工作人员的提示仍坚持延长时间讨论,最终在环节结束前20分钟才把方案确定下来了:“猜歌王者/音乐教主”,下面是我们用仅剩下的时候做出来的方案: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没有去设计更多的细节,只是想把最核心的特性给设出来,这也是我们觉得题目中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在路演时我有意识的想把大家引入到具体的产品服务的应用场景中,希望大家能够get到我们预想的“好玩爆点”。
最终结果是我们的方案“音乐教主,随时都能抖起来”被隔壁小组的“海带,代购海淘小程序”打败了,至于为什么他们的方案好,当时还在方案自嗨和沉思中的我没能仔细听。
我主要留意了大家的反馈:两位作为评委的老板也给了我们的方案一些品评和建议,我从中得到的知识点或者问题有两个(大概整理出来的,虽然路演特意找两位评委询问了,但还不确定有没有客观理解到评委的评价和建议):
社交分享,特别是微信上的小程序分享需要有分享驱动力,我们的方案中没有涉及到。比如拼多多是实惠利益驱使分享,比如新颖好玩的跳一跳。现在市场上都有成熟的“激励软件,激励运营模式,如冲顶模式”,现在缺的是好玩的,创意类的,如手持弹幕就超火。还有就是现场小伙伴们对“抖”这个特性的关注和具体使用的疑问。
路演后的思考我们路演完后,我就还在方案自嗨和沉思中(好可惜没能静下心来学习其它小伙伴的方案和思路):
我们找到的和重点关注的应该是分享驱动力应该是“好玩,新奇,有趣”,至于具体的“激励模式和规则”直接模仿套用类似“头脑王者”或者“冲顶大会”等的就可以了,这不应该是我关注的重点,因此“好玩,新奇,有趣”的体验是我们设计的难点。
从现场小伙伴的反映来看,我们的方案的明星特性应该是“抖”。(这个也不排除是我们提前判定了这个观点,在讲解过程重点突出了这个特性引起的可能)
没能约成饭后,在回去的路上和家里我居然还在“自嗨”中,这是我的一个毛病,觉得是一个好玩的东西好的创意就忍不住。经过分析和思考得到以下的一些问题和看法:
基于设备的技术特性结合业务和场景进行设计。比如本次方案中关注的是加速度传感器与音乐这种业务进行的结合;又比如用加速度传感器实现了摇一摇的技术,应用于加好友的特性,增加了未知性,参与性,趣味性。那么基于手机传感器技术的特性,比如加速传感器技术,可不可以实现记录摇的动作,次数,频率,幅度等特性,然后这些特性适用于哪些业务和应用场景?我想这些都可能会对我们平时的工作有所帮助,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交流的。小程序应用场景和设计思路的思考。小程序是基于微信的。微信是社会化网络的一种,也是社会网络中的一种,并且越来越多与真实的社会网络重合(我认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它的目标也追求把自身的网络与真实的社会网络进行更大程度上的重合),而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的社会网络理论中把社会网络结构分为:节点(用户)-联结(关系和互动)。在微信的平台上,用户和关系我们操作可能性是比较少的,互动的形式大家都大同小异,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互动的内容上。鉴于以上的一些分析和思考我对原来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
我们方案的选择的业务是音乐,实现形式的小程序,目标是在微信是容易分享和引爆。
音乐是什么呢,它是怎么构成的?
百度百科上的摘录:
音乐是指有旋律、节奏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
音乐基本要素: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曲调,节奏,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音色等。构成音乐家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旋律和节奏。
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
小程序是什么,它的特性有哪些?这些我也是不太熟悉了,回头得看看微信上的开发文档,但是我目前的认知就是它提供一系统的前端组件和微信的API接口(包括与手机的设备的接口,与微信平台的接口等)。这个还得去学习和了解,欢迎更专业的朋友指点下。我就暂时假定它的加速度传感器的这种技术API接口已经提供了。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找到的和重点关注是分享驱动力应该是“好玩,新奇,有趣”,而它的体验也是我们设计的难点。我们又可以发现音乐中的节奏、节拍与传感器的这种技术有一些共同点。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传感器的技术来实现节拍节奏,而以此为基础进行一些“好玩,新奇,有趣”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
技术实现问题 音的长短——抖的幅度大小音的强弱——抖的速度快慢假定我们与开发的帅哥们研究探讨发现以上的技术可行,全文这个好像有点多的假定,好像也只能这么假定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抖这种用户的比较强烈的参与和互动方式与节奏关联了起来。那么就可以进行各种发散的畅想,然后限定用户,需求,场景,再设计相对的特性、特性组合和规划引导好内容就定位和形成了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我把猜歌的功能舍弃了,把“抖”这种特性独立了出来做成小程序“抖嗨了”。
具体的产品设计和阐述这里就不进行了,设计的方向是把“抖”这种体验和效率做得设计得更方便,做到与用户在“蹦迪”时一样的体验,同时又能方便记录下用户的身体互动数据,达到全民宅家“蹦迪”的效果,人人都享受音乐的艺术,随时都能动起来,都能嗨起来,保持身心的愉悦。
至于运营方面,个人觉得更多的是基于信息的竞争计划。因为自身企业信息资源没有假定,市场信息没有调查觉得没有必要进行设计了。
一些联想或者说脑洞我们可以对用户产生的节奏及组合进一步地利用。
根据记录一定时间下你的抖动情况,系统自动编译成一段音乐,你还可以个性化编辑音乐,这样就能人人都是编曲了?这个能实现的话又有好多发散的想法了,比如可以为上面的方案提供原创性内容。根据抖动的记录归类和匹配用户的行为状态,这或许可以用于其它一些应该吧,社会安全监控?找到相同兴趣或者相同作息规律的人?这种技术可不可以用于音乐中的节奏教学或者舞蹈教学?刚好最美应用推荐一个应用“Jam”,它主要是利用传感器技术来实现“打碟”,简单来说就是用手机实现打碟机,然后全民DJ。粗看了下介绍的文章,有不错的收获。比如,传感器实现节奏可能性比较高,还有就是可以宣传瘦手臂,或许对有些女孩有吸引力,回头得赶紧体验参考下。
鉴于上文没有具体讲述“抖”的动作,特意借用了他人文章中的两幅图片,供读者理解下“抖”,也可以设想下以后的你自己一个“蹦迪”到又“嗨”又“美”的情景。
(这张是抖手机的gif图)
再次感谢活动组织方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听说美女主持人Lisa也是产品人员,只是志愿过来帮忙,非常感谢,找时间再来一次黑客马拉松~)

整个下午辛苦主持人Lisa和各位工作人员了,全程为我们提供提示,茶点,拍照服务。头一次参加公司外部的黑客马拉松似的活动,觉得收获不错。就像活动宣传上说的:跳出平常职业的舒适圈,跟一群陌生但是有激情的伙伴,讨论既陌生又熟悉的互联网课题,碰撞出一个理想又实在的产品方案。
非常开心一群大周末还赶到黄埔村参加活动的激情小伙伴们,特别是我们的“吃货宝宝”五人小组:风趣幽默很嗨的车企企划小“王”子,特意远道赶来的供应链服务的海宁,本组颜值担当的美容O2O平台产品江女侠,忙着赶来忙着去赶KPI的音乐平台运营小帅哥,还有因事未来的另一个组员快快报上名来。
个人觉得短时间内一个团队讨论和设计执行一个项目任务活动非常值得参与,能在过程中大家运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技能进行实践,从中体现自身的能力,又在相互交流协作过程中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有所领悟和提升,非常建议一些在创业公司或者没有学习环境下的产品人员参考。
本“吃货宝宝”组的老宝宝还想说:

本文由 @还能再吃点的阿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1月16日上午,一个以“管理、分析、服务、互动”为主线,集监督管理、技术支持、资源共享、统筹调配、评估反馈为一体的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在黄浦区启动。今后,这个平台将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合理调配养老供需均衡,推进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监管,为政府部门制定养老政策提供支持,开辟一条全方位、一站式、多功能的为老服务渠道。
仪式上,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副区长左轶梅等共同启动“智慧养老”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左轶梅发表讲话,希望黄浦区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思维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建设相融合,把信息平台利用好,把为老服务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全面推动黄浦养老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黄浦区“智慧养老”一体化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由智慧养老综合数据中心、养老服务分析及监管系统、综合为老服务信息系统三部分组成,实现了区、街道及社区为老服务机构的三级联动,形成了综合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其中,智慧养老综合数据中心从人、财、物三方面涵盖了全区所有60周岁及以上实有老年人口综合信息、养老经费运作台账信息及为老服务的物件和事件信息,实现了养老需求和服务供给的精准匹配和服务定位,利用可视化大数据分析工具,为政府智慧养老工作和统筹合理匹配养老资源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
养老服务分析及监管系统能够对养老资源信息进行管理分析,直观地体现辖区内养老服务运作、资源分布和老年人口现状等综合情况,实现了对现有各项养老服务的统一监管评价和服务机构的诚信体系建设。
综合为老服务信息系统运用O2O、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大数据理念,面向本区老年人及其家属,打造在线服务、线上管理、线下运作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将实现为老服务的运行方式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型。
此外,该平台还将对接全区十个街道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信息平台,不断探索和实现黄浦区为老服务新发展。
文/ 范沁毅
图 / 瞿煌俊
制图/ 宗哲麟
编辑/ 黄骞文
▼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每日幸运大转盘,抢福利!